本书主要阐述多灾种耦合灾害与事故的风险评估理论、模型和方法,围绕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并行灾害事故四类典型多灾种耦合灾害或事故类型的风险评估问题,阐述了过往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构建了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阐述了Natech事件的关联度分析研究成果,以及多米诺事故的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模型和方法。进一步从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三个环节阐述了自然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还介绍了并行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的内部、外部多灾种耦合效应的现有研究成果。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高原积雪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积雪参数和植被物候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积雪与草地植被物候之间的复杂关系。《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讨论积雪面积、雪深、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并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积雪相关参数变化的响应,以期丰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改进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支持。
本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介绍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成果。震后泥石流沟物源巨大,同震崩滑体、震裂山体等易起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多,沟道堵点多,主河因淤积抬升排导能力急剧下降等,导致其治理难度较震前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针对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强震区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源起动模式及动储量评价方法、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灾害链效应、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强震区高位滑坡型泥石流运动机理及新型拦挡技术、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治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书是基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方政府和 合作等项目研究成果,结合团队多年自然灾害风险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案例和自然灾害减灾能力评估与案例。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案例介绍台风、干旱、洪水、地震、地质和气候变化等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并介绍台风、干旱、洪水、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案例;自然灾害减灾能力评估与案例介绍单灾种、多灾种和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评估技术,并介绍台风、台风-暴雨-地质灾害链和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案例。 本书可供气象、农业、地质、地震等部门科技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气象学、灾害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参考用书。
本书在 版得到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相关教师和专家的意见,结合 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成果进行编写。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力求同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原理、操作及应用技能。全书分为6个项目单元:建筑消防相关知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气体灭火系统。本书设有“职业导航”、“教学导航”、“知识分布网络”、“知识梳理与总结”,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高效率学习。
水库群联合调度是实现江河安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法。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聚焦长江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问题,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多维随机变量耦合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关键技术难题,研究非线性河道洪水演算方法及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法,阐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风险调控方法,构建水库群供水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变化环境下的河流栖息地影响分析。《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 定。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是指国家对发生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进行损失统计调查的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是指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极其严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该《制度》旨在通过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进行准确统计,为 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制度》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健全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机制,明确统计调查的程序和责任分工。 2.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调查,包括受灾区域、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失踪人数、受伤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等情况。 3.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配合开展统计调查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灾害损失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制定灾后社会恢复和居民生活恢复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本书在介绍了灾害和灾害评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大数据来源及其获取技术、受灾群体的移动行为分析、大规模群体行为相似度计算、面向互联网灾害社会影响信息抽取、灾害的互联网公众关注度分析、灾害的互联网关注内容焦点分析及灾害的社会心理影响分析等,构建了大数据支持的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模型,设计实现了灾害社会影响动态评估系统。
本书以山洪灾害调查与分析实践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变化环境下的山洪演变规律,梳理了国内外山洪灾害风险预警预究进展,发展了山洪灾害预报及风险预警技术,包括山区降水空间插值、预报降雨降尺度、中小流域洪水预报、山洪风险的识别量化、山洪风险预警指标计算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国山区小流域山洪预警研究,为完善全国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本书探究了山洪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的组分不确定性及其传递规律,最终发展了耦合不确定性的山洪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方法,为山洪灾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本教材在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及职业健康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精选六大模块的内容进行编写,包括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职业安全与防护。六大模块均下设单元、任务,形成了知识丰富、内容广泛的任务导向式综合性技术教材。该教材涉及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两大领域,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等技术,以及应急救援和灭火、急救等技能,能培养学习者的安全生产与防护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相一致,各模块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并进行了拓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小爱牛图书系列”是重庆出版集团2021年重磅推出的一套青少年科普系列读物。该品牌的愿景是向中国7-12岁青少推荐主题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知识类读物, 中国小朋友认识世界、了解科学,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本书是“小爱牛图书系列” 辑中的《自然灾害》,分为火灾和洪水、飓风和龙卷风、火山和地震,以及恶劣天气四个方面。书中通过200余幅精美的实景图片,真实展现了地球上较为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高质清晰的美图,能够给小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了解灾害发生时的震撼场景,帮助小读者们了解大自然暴怒的一面,人类必须常怀敬畏之心。除此之外,书中还详细解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预防灾害的手段和知识, 小读者认识和了解大自然,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小爱牛图书系列”是重庆出版集团2021年重磅推出的一套青少年科普系列读物。该品牌的愿景是向中国7-12岁青少推荐主题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知识类读物, 中国小朋友认识世界、了解科学,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本书是“小爱牛图书系列” 辑中的《自然灾害》,分为火灾和洪水、飓风和龙卷风、火山和地震,以及恶劣天气四个方面。书中通过200余幅精美的实景图片,真实展现了地球上较为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高质清晰的美图,能够给小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了解灾害发生时的震撼场景,帮助小读者们了解大自然暴怒的一面,人类必须常怀敬畏之心。除此之外,书中还详细解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预防灾害的手段和知识, 小读者认识和了解大自然,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在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背景下,对湿润山区小流域的非线性产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是当前山洪防治的重大国家需求,更是当前国际水文学研究的前沿与难点。湿润山区小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是基岩-土壤界面上暂态饱和区的壤中暴雨流,其在储水过程中具有亏缺补偿现象和泄流过程中的优先流路径连通现象,造成壤中暴雨流的非线性产流难题。这严重制约了湿润山区小流域的径流模拟预报精度,造成山洪预警的虚警和漏警,亟待突破。本书基于在湖北省官山河开展的野外原位观测,运用探达勘测技术,在探明土壤深度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壤中暴雨流的非线性产流机制,构建湿润山区小流域水文模型,提高其径流过程的模拟精度。本书不仅有利于山坡水文学的研究发展,也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 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是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展示了登陆台风复杂物理过程和技术研发应用的**进展。全书共分8章,聚焦可以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登陆异常变化过程的新认知和新进展,详细介绍我国登陆台风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观测发现,雷达、卫星、特种观测等多源资料在台风登陆过程分析中的融合技术和应用,内部动力过程、环流相互作用、下垫面等对台风路径异常变化的影响机制,登陆台风灾害性天气现象、内核和外核结构以及强度异常变化的特征和关键机制,台风登陆过程强风暴雨特征和预报技术,登陆台风大风降雨致灾机理和分析预估技术,以及涡旋初始化、海-陆-气藕合、集合预报等登陆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