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机制、影响路径、损失评估和管理决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以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为案例,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从供
本专著是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301039)《变化环境下贵州旱灾形成机理及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下完成的,基于自然地理、气象、水文要素、人类活动等进行贵州旱灾孕灾环境主要影响因子识别,对贵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主要山地灾害类型之一,预测预报是其主要减灾手段之一。本书将主要阐述泥石流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建立泥石流预报的技术体系和方法,并结合泥石流预测预报在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实践,介绍泥石流预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综合数据库工程标准(套装上下册)》汇编了防洪工程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实时工情数据库、洪涝灾情统计数据库、旱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元数据库共计7个数据库的表结构及标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中国水旱灾害防治—
本书针对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的力学描述及其减灾科技问题进行系统论理,其中水库岸坡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岸坡稳定性分析、岸坡破坏力学机制、岸坡地貌演化稳定时限计算方法等给出了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完备的力学
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历史统计资料,应用RS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山区聚落和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从多个特征角度讨论并验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综合数据库工程标准(套装上下册)》汇编了防洪工程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实时工情数据库、洪涝灾情统计数据库、旱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元数据库共计7个数据库的表结构及标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中国水旱灾害防治—
紧密围绕西南山区大型崩滑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分析特大型崩滑灾害的基本类型、形成地质环境、发育特征和破坏模式,结合控制大型崩滑灾害发生的软弱岩体物质成分与物理力学特性分析,利用大型物理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书根据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特点,遴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控因子、重要因子和参考因子,根据区域受损程度进行不同
本书系统调查陕西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现状;阐述陕西省地质环境条件,调查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陕西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危害性并分析其成因;构建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指标体系
本书采用多平台、多时相、高分遥感数据资料和"3s"技术,充分收集和利用前人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从"面-线-点"三个层次,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全书共分为五章,系统介绍了汶川地震地质灾
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历史统计资料,应用RS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山区聚落和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从多个特征角度讨论并验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全书由三篇共15章构成。靠前篇主要从实测和遥感角度介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TRMM降水数据的不确定性。第
《重力地貌过程力学描述与减灾(岩石崩塌)》针对岩石崩塌重力地貌过程的力学描述及其减灾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系统论理,其中危岩断裂破坏理论、危岩破坏激振动力学、边坡地貌演化危岩分析法、落石运动力学和危岩稳定性
本书针对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的力学描述及其减灾科技问题进行系统论理,其中水库岸坡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岸坡稳定性分析、岸坡破坏力学机制、岸坡地貌演化稳定时限计算方法等给出了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完备的力学
本书采用多平台、多时相、高分遥感数据资料和"3s"技术,充分收集和利用前人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从"面-线-点"三个层次,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全书共分为五章,系统介绍了汶川地震地质灾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与山地灾害研究》借助2009~2013年野外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建立了人居环境与生活状况对比渊查数据集和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完成了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及大香格里拉地区山地灾害分布图和山地灾害及其危害数据集。基于上述基础数据,从流域人居环境各要素与山地灾害展开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环境科学、山地灾害科学、自然资源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同时可供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灾害、自然资源、旅游、经济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书根据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特点,遴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控因子、重要因子和参考因子,根据区域受损程度进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