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高原积雪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积雪参数和植被物候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积雪与草地植被物候之间的复杂关系。《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讨论积雪面积、雪深、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并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积雪相关参数变化的响应,以期丰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改进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支持。
《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介绍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成果。震后泥石流沟物源巨大,同震崩滑体、震裂山体等易起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多,沟道堵点多,主河因淤积抬升排导能力急剧下降等,导致其治理难度较震前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针对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强震区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源起动模式及动储量评价方法、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灾害链效应、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强震区高位滑坡型泥石流运动机理及新型拦挡技术、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治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本书聚焦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系统。本书共分9章:前3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相关领域内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城市社会脆弱性和城市物理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第6章介绍基于指标体系的典型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以城市台风事件链和罐区突发事件链为例,介绍突发事件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第9章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灾害风险科学在灾害系统分析、灾害数据建模等方面,常遇到方法与技术上的困惑。迄今为止,关于灾害风险分析方法较完整的工具与论著较少。本书按照基础理论?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案例分析的流程系统阐述灾害风险分析问题,特别注重兼顾风险建模原理及应用案例的系统讲解,是一部系统阐述灾害风险分析及其数学建模的工具书。本书的出版将弥补灾害风险科学在数学建模方面不完备的缺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与实践》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其次针对雨养农业旱灾风险防范凝聚力和水田农业旱灾风险防范凝聚力进行论述; 展望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研究前景。
本书围绕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以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典型的煤矿动力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相多场耦合灾变机理研究及深度感知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促进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能力的提升, 终实现煤矿重大灾害灾变隐患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和实时准确预警。本书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多相多场耦合条件下动力灾害孕育演化机理和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参量前兆信息智能判识理论及预警方法,其次在技术上涉及了基于大数据与云技术的动力灾害多元海量前兆信息提取挖掘方法、关键区域人机环参数全面采集、多元信息共网传输新方法、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深度感知、泛在采集技术和装备,从而实现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监控预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
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历史统计资料,应用RS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山区聚落和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从多个特征角度讨论并验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对山区聚落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其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监测预警,并进行具型区实证研究,可为岷江上游及类似地区乡村聚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适合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根据“十三五”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之课题“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策略”(2016YFC0402408)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而成。全书基于项目对黄河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围绕黄河水沙平衡、水沙调控阈值和黄土高原治理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近7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研究了维护黄河健康的水沙调控阈值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度,探索了未来黄河防洪减淤与水沙调控的新模式,提出了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思路,以及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加快建设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与维持黄河基本的输水输沙通道、降低潼关高程、改造下游河道、相对稳定河口流路等治理保护措施。
本书是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展示了登陆台风复杂物理过程和技术研发应用的**进展。全书共分8章,聚焦可以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登陆异常变化过程的新认知和新进展,详细介绍我国登陆台风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观测发现,雷达、卫星、特种观测等多源资料在台风登陆过程分析中的融合技术和应用,内部动力过程、环流相互作用、下垫面等对台风路径异常变化的影响机制,登陆台风灾害性天气现象、内核和外核结构以及强度异常变化的特征和关键机制,台风登陆过程强风暴雨特征和预报技术,登陆台风大风降雨致灾机理和分析预估技术,以及涡旋初始化、海-陆-气藕合、集合预报等登陆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太阳辐射理论模型的 外研究现状,系统地梳理了太阳辐射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建筑热环境和光环境的调适。此外,根据近年来大气状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模型进行了修正,为太阳能光热、光伏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便于这些理论模型的推广应用,本书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还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并将这些软件的源程序附在了书后附录中,以供读者参考使用。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水旱灾害防治规划)》由刘树坤主编。
本书是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展示了登陆台风复杂物理过程和技术研发应用的**进展。全书共分8章,聚焦可以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登陆异常变化过程的新认知和新进展,详细介绍我国登陆台风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观测发现,雷达、卫星、特种观测等多源资料在台风登陆过程分析中的融合技术和应用,内部动力过程、环流相互作用、下垫面等对台风路径异常变化的影响机制,登陆台风灾害性天气现象、内核和外核结构以及强度异常变化的特征和关键机制,台风登陆过程强风暴雨特征和预报技术,登陆台风大风降雨致灾机理和分析预估技术,以及涡旋初始化、海-陆-气藕合、集合预报等登陆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书是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展示了登陆台风复杂物理过程和技术研发应用的**进展。全书共分8章,聚焦可以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登陆异常变化过程的新认知和新进展,详细介绍我国登陆台风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观测发现,雷达、卫星、特种观测等多源资料在台风登陆过程分析中的融合技术和应用,内部动力过程、环流相互作用、下垫面等对台风路径异常变化的影响机制,登陆台风灾害性天气现象、内核和外核结构以及强度异常变化的特征和关键机制,台风登陆过程强风暴雨特征和预报技术,登陆台风大风降雨致灾机理和分析预估技术,以及涡旋初始化、海-陆-气藕合、集合预报等登陆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书为一本系统阐述海啸危险性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书中从海啸基本概念出发,回顾历史海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性海啸沉积物调查等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近海海域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绕海啸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全链条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潜海啸源划分、海啸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地震海啸危险性的确定分析地震海啸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及不确定性、海啸风险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本书围绕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以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典型的煤矿动力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相多场耦合灾变机理研究及深度感知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促进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能力的提升,终实现煤矿重大灾害灾变隐患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和实时准确预警。本书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多相多场耦合条件下动力灾害孕育演化机理和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参量前兆信息智能判识理论及预警方法,其次在技术上涉及了基于大数据与云技术的动力灾害多元海量前兆信息提取挖掘方法、关键区域人机环参数全面采集、多元信息共网传输新方法、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深度感知、泛在采集技术和装备,从而实现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监控预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
本书根据“十三五”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之课题“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策略”(2016YFC0402408)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而成。全书基于项目对黄河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围绕黄河水沙平衡、水沙调控阈值和黄土高原治理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近7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研究了维护黄河健康的水沙调控阈值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度,探索了未来黄河防洪减淤与水沙调控的新模式,提出了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思路,以及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加快建设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与维持黄河基本的输水输沙通道、降低潼关高程、改造下游河道、相对稳定河口流路等治理保护措施。
本书提出以次声监测、GNSS多维位移监测系统为核心的滑坡多场监测新设备应用于高速铁路滑坡监测显得尤为适宜。本书以滑坡演化地质过程分析为基础,揭示了时空域、内外因作用下滑坡孕灾模式与致灾机理,提出了以滑坡演化过程为指导和依据的监测理念,构建了基于时空演化规律的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了结合时间域分析法和多尺度状态 Kalman滤波的多场数据清洗方法,对多时空分辨率、线性与非线性、离散与连续性并存的多场监测数据,创建了多源异构自变量交叉探索模型。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监督离散化的多场数据关联规则提取技术和基于组合模型的动态跟踪预警技术,研发了基于无线数据的一体化数据管理预警软件、滑坡安全监测失稳预测软件、基于GNSS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形变监测点云测软件,建立了集滑坡演化机理、演
《应用风沙工程学:特殊环境风沙灾害防治》从沙粒受风力驱使进入运动状态的原理中寻找防治风沙灾害的方法原理,从而去解决防沙治沙工程问题。《应用风沙工程学:特殊环境风沙灾害防治》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风沙运动的物理学原理、床面状况对沙粒运动的影响,进而讨论风沙灾害防治的方法、防沙体系配置的一般原理及宽度等问题。下篇结合敦煌莫高窟、青藏铁路和兰新高铁交通线、沙质海岸与岛屿的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实例,示范性地论述怎样运用风沙工程学的理论,解决文物保护、工矿交通线风沙灾害防治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