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本书是地域性人居环境韧性规划与建设系列丛书的分册,主要聚焦我国滨海城市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一系列现实矛盾,以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在滨海地域环境下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 本书从风险治理视角,整合城乡规划、管理学、灾害学的理论知识,针对我国滨海地域环境开展城乡韧性生态系统规划研究,可作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参考书。
2017年以来,《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重大规划接连颁布,对目前突发事件现状和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新时代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均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 规性及向巨灾演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对于如何应对诸如上述特征的新型危机——级联灾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防灾理念与准则,是新时代下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级联灾害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欧盟FP7项目资助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SNOWBALL 、CASCEFF等项目。本书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出发,着眼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局面,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和认识城市级联灾害风险的形成条件,解析级联灾害后果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构建能够适应受
无
本书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包括关键技术、系统设计、应用、优化、改进、管理和维护等,并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应用效果,为应急管理工作者、信息化设计人员以及高校师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还对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是一本全面探讨应急管理业务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实用参考书。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 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北京减灾年鉴(2008-2010)(精)》(作者北京减灾协会)合理吸收过去两卷的编写思想,力求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北京城市在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上的新进展,尤其在对策与措施,跨学科研究乃至全市公众的安全文化教育上都强调了大安全观、安全文化、安全北京建设等新理念。从而,对2008年奥运会的安全奥运建设及后奥运、建设北京世界城市的安全保障都提供了科学的记录。
随着 气候变暖,灾害性气象事件呈高频发趋势,其带来的影响愈加严重。黄全义、钟少波、孙超著的《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了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气象因子时空分布估计框架和模型,灾害性气象事件危险性分析;气象灾害承灾载体表达模型与分析;基于本体的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气象灾害场景推演与应对方案预评估;以台风、城市暴雨、融雪性洪水等典型灾害性气象事件为例,分别给出了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的分析方法和结果。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公共安全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气象灾害减灾防灾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2017年以来,《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重大规划接连颁布,对目前突发事件现状和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新时代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均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 规性及向巨灾演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对于如何应对诸如上述特征的新型危机——级联灾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防灾理念与准则,是新时代下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级联灾害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欧盟FP7项目资助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SNOWBALL 、CASCEFF等项目。本书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出发,着眼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局面,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和认识城市级联灾害风险的形成条件,解析级联灾害后果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构建能够适应受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06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创办,本辑分为“理论争鸣”“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4个栏目,收录8篇文章。本书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与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无
《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为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用书,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汇编,按照四大专题汇集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写的65篇论文,全书共分为“山地人居环境理论与城乡发展研究”,“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山地城镇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与新科技应用”四大专题,针对每一个专题进行详细阐述,多学科、多视角地对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为国家在山地城镇建设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寻求研究思路和科技创新的解决途径。
本刊2006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创办,原名《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5年将曾出版十年的《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本刊从第九辑开始设置栏目,分别为(1)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主要包括抗逆力、脆弱性、新兴风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些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探讨);(2)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包括防灾减灾、安监监管、风险规制、灾后恢复);(3)社会风险治理研究(主要是指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4)风险感知与决策研究;(5)社交媒体与危机沟通研究;(6)公共安全与大数据研究。其中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固定栏目,其他栏目根据投稿情况每期调整。本辑包括“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公共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风险感知与决策研究”四个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6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创办,自第十五辑起转至商务印书馆出版。本辑分为“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风险感知与决策研究”“社会媒体与危机沟通研究”4个栏目,收录8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对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归类与司法审查的探讨、对二十年来中国应急预算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对应急疏散中的公众为何会出现犹豫不从态度的分析等,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06年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创办,本辑分为“理论争鸣”“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4个栏目,收录8篇文章。本书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与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
本书针对我国铝行业生产过程中全流程烟气污染产生及控制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从铝行业生产过程中烟气排放和控制技术需求出发,对铝行业全流程烟气排放来源、特征及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重点介绍了氧化铝焙烧工序、石油焦煅烧工序、阳极焙烧工序、电解铝工序及再生铝工序的烟气排放来源及控制技术,对铝行业各工序全流程污染物控制**可行性技术进行了汇总,提出了铝行业烟气污染控制对策及建议,为我国铝行业烟气污染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017年以来,《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重大规划接连颁布,对目前突发事件现状和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新时代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均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 规性及向巨灾演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对于如何应对诸如上述特征的新型危机——级联灾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防灾理念与准则,是新时代下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级联灾害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欧盟FP7项目资助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SNOWBALL 、CASCEFF等项目。本书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出发,着眼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局面,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和认识城市级联灾害风险的形成条件,解析级联灾害后果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构建能够适应受
本教材在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及职业健康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精选六大模块的内容进行编写,包括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职业安全与防护。六大模块均下设单元、任务,形成了知识丰富、内容广泛的任务导向式综合性技术教材。该教材涉及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两大领域,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等技术,以及应急救援和灭火、急救等技能,能培养学习者的安全生产与防护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相一致,各模块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并进行了拓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无形性、异质性和时效性等产品特征使得旅游行业呈现出极高的风险敏感性,深入理解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面临的风险问题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保障旅游行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从多主体视角切入,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多主体旅游风险研究框架,从游客、企业和目的地管理者等层面出发,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各主体在旅游活动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困境,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书以生态旅游和 公园为实践背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应用拓展。 本书主要面向风险管理从业者、旅游行业参与者以及旅游管理领域的学者及研究生,以供参考交流。
《四川岩溶区石漠化土地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由兰立达,蔡凡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