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城市安全建设的前沿,通过对城市安全历程的梳理,总结城市安全建设经验,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于韧性城市理论视角,在回顾中西方城市营建中确保城市安全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城市防灾规划的理念变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前沿进行研究,形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体系框架。下篇以建设全球城市为规划目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分区、功能布局分别对浦东新区城市空间战略、重要防灾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以构建强韧性的防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对浦东新区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和快速应对体系。
《森林草原野火风险预警监测方法及应用》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野火风险评估预警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极化SAR数据的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遥感反演方法、野火风险评估方法及云南省应用验证、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及其在林火多发区域的应用、基于静止卫星的野火火点检测与蔓延速率提取方法。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本书结合**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及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决策管理”组成的完整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基于对学术史的认识,本书以考察抗战前民国的减灾问题为主旨,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纵横两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民国减灾政策、措施、救灾方式的演化及其减灾成效作总体研究,对科技、法律与灾害保障制度在减灾中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作为灾害学与历史学交叉学科的灾害历史学,其基本理论即历史学与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各类灾害的个性、共性、相关性及其对策的科学。而研究减灾问题,社会学、社会保障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对上述理论的握,笔者查阅了大量赈灾档案、报告,各级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以及与灾害史相关的人口、环境、水利等方面的资料。在广泛吸纳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分五章对民国时期的减灾进行全面的剖析。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本书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本书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本书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本书围绕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气象因子-灾害性气象事件"关系模型,建立气象因子诱发灾害性气象事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与等级划分技术方法;构建灾害性气象事件的时空分布场模型。2)多重承灾载体信息融合与表达模式。基于本体论的思想,研究多重承灾载体的信息融合、提取与表达方法,建立承灾载体的本体模型。3)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对致灾强度与承灾体抗灾能力之间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建模,建立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模型。4)气象灾害应对决策预评估方法。研究气象灾害应对方案动态推演方法和气象灾害应对方案预评估模型。
《山林矿难及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消防灭火救援案例评析》共分为五个篇,*篇为洪涝灾害应急救援,第二篇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第三篇为台风暴雪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第四篇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第五篇为山林火灾扑救与矿难救援,绪论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油气管道遭受地灾威胁愈加强烈。《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技术》在总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国内外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及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油气管道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具体内容,野外识别的方法,单体及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针对*为常见的四类管道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技术及监测技术,*后对管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丛书分《中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和政策》、《中国灾害管理实践和重大灾害案例》、《灾害科学和灾害理论》、《灾害管理的国际比较》4册,既有对灾害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也有地方基层操作层面的具体剖析、情况交流;既有对我国灾害管理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是城乡社区防灾、减灾的普及提高读物,将对加强基层社区的知识培训、减灾教育,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减灾知识和社区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涉及面广,可以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众多。本书循着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这条主线,对本科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进行分类,分为气象因子类实验、植被因子类实验、土壤因子类实验、水文因子类实验、综合因子类实验。实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基本涵盖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常见的实验项目。本书的特点是打破课程界限,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对实验进行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因子的认识,可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时按照因子模块选择专业研究方向提供较好的指导。
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建设,以滑坡泥石流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方法为基础,研究滑坡泥石流临界条件、临界判别指标和关键参数的确定技术方法和标准,进而在龙门山建立典型滑坡泥石流时空预警示范区和示范点,为地震灾区的监测预警和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相关法规、政策和预案以及行业管理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紧急救援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总结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规律和特点,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紧急救援知识为目的,注重培养读者解决实际紧急救援问题的能力。本书是国内本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救援简明读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求普及性、操作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重点突出,方法技巧简洁明快,工作程序和过程严谨。(2)编写内容涵盖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如会商、启动预案、通告与联络、实施、后续安抚与追查责任。每部分中间设一两个小的案例,以便让读者认识每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每部分后设小结,简短描述本部分的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