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蒙古高原位于西伯利亚针叶林到亚洲中部荒漠草原的过渡带上,其对于维护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大数据驱动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科学思想,面向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需求,开展了蒙古高原多类资源环境要素的遥感解译、格局分析和安全评价等研究。《大数据驱动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内容包括蒙古高原地表水监测、草地生产力估算、沙尘暴动态监测与归因、草地物候监测与分析、土地荒漠化反演与土地退化零增长评估、自然道路提取及土地退化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分析、典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等。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最大障碍。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围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理论及江苏实践,首先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利用与修复概述,随后重点介绍耕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阈值及类别划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钝化调控原理与技术、水分调控原理与技术、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最后介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设备和修复剂施用设备。
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碳减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本书从碳减排问题的经济学基础入手,从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庇古税的碳税和基于科斯定理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从实践上对 外促进碳减排的政策选择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构建模型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两个角度对中国不同地区碳减排的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分别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对中国碳减排现状进行评估。
《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技术》以水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监测为重点,介绍了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的污染程度勘查、高危环境安全采样、复杂样品的快速定性筛查及定量检测的技术方法及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勘查及采样技术、综合指标和无机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石油类污染现场快速监测技术、重金属污染现场快速监测技术、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技术、生物应急监测技术、“天-地-水”一体化环境风险应急侦测体系、应急监测准备与组织实施等。 《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技术》可供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政府机构管理人员、环境科研工作者阅读,还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参考。
抗生素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其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本书以渭河再生水影响区为例介绍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和迁移,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典型抗生素在入渗土壤过程中的吸附机制和迁移机理等。全书以再生水的多元组成为切入点,从环境地球化学的视角,重点介绍渭河西安段含水层结构特征、典型抗生素赋存特征、地下水污染的预测模拟、吸附 -脱附规律、迁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矿物界面抗生素吸附行为和迁移机理。
生态移民既为贫困人口找到改善生计的机会,又能帮助生态脆弱地区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贫困的重要模式。本书在综述宁夏回族自治区过去10多年来实施生态移民项目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寺堡移民区不同来源移民的大量调研和定量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源整村迁移对当地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农业技术与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相关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标志生物产品等的保护与传承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生态移民和加强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和策略,为 生态移民事业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保护、生态学、生物学、民族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自然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也
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碳减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本书从碳减排问题的经济学基础入手,从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庇古税的碳税和基于科斯定理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从实践上对 外促进碳减排的政策选择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构建模型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两个角度对中国不同地区碳减排的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分别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对中国碳减排现状进行评估。
本书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年度系列报告(2023年),对我国城市雨污管网发展历程展开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预判与建议。全书共8章,介绍国内外雨污排水管网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当前我国雨污管网建设运维管控瓶颈;在全面剖析雨污管网与城市水环境、水资源、安全等关系基础上,明确管网发展的功能和目标;对我国雨污管网政策与标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介绍国内主要城市雨污管网资产管理模式。
《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技术》以水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监测为重点,介绍了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的污染程度勘查、高危环境安全采样、复杂样品的快速定性筛查及定量检测的技术方法及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勘查及采样技术、综合指标和无机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石油类污染现场快速监测技术、重金属污染现场快速监测技术、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技术、生物应急监测技术、“天-地-水”一体化环境风险应急侦测体系、应急监测准备与组织实施等。 《突发水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技术》可供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政府机构管理人员、环境科研工作者阅读,还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