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庙岛群岛纵列于渤海海峡之中,处于渤海和黄海交汇之界,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以图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图片均为各年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要素的分布图,具体包括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海水环境要素分布图,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等沉积环境要素分布图,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分布图。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
《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概述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形势,从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风险与防控等方面阐述了基本情况、重大科技需求和战略重点,*后提出了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保障措施。
灌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本书以系统的思维,聚焦灌区生态系统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生态环境过程的健康发展,以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为手段,以水-土-粮食-生态协同发展为目标,在理论方法、技术支撑、实践操作三个层面阐述了保障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灌区水土资源均衡配置与生态健康发展评价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监测与决策反馈模式,并以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灌区为对象,进行了理论应用,相关成果可为现代化灌区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金泽水库是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供应上海超过1300万市民的饮水。本书记述了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常见藻类植物8门12纲26目49科136属,其中蓝藻门19属、绿藻门54属、硅藻门44属、隐藻门3属、金藻门4属、黄藻门2属、甲藻门5属、裸藻门5属。全书对所列种属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并附有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本书可供植物学、藻类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PM2.5与环境》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本书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 《PM2.5与环境》针对我国PM2.5的详细介绍。首先,从大气颗粒物及PM2.5的简介入手,描述了PM2.5的粒径分布、来源特征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性质,介绍了国外及我国PM2.5的研究历史及控制标准和污染治理 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综述了PM2.5的研究方法,包括:采样和检测手段,理化分析方法,PM2.5的网络监测设计等,及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手段;其次,还首次针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共13章,在回顾前三次报告中有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发展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出发,评估了各圈层变化的 结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变化、 天气气候事件变化、东亚季风演变、人为活动驱动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的 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卷 科学基础》是认识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基础,也为第二卷、第三卷评估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适应与应对措施奠定科学支撑。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本书在调研分析白洋淀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基础上,对白洋淀底栖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原位修复策略。本书揭示了白洋淀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生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构建了白洋淀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的Ecopath物质平衡模型,深入分析了白洋淀食物网物质输送和能量流动过程;建立了白洋淀水质及底栖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法,对不同季节不同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了健康评价;提出了针对湖泊不同生境情况的各种生物修复、理化修复等原位修复策略;介绍了基于水下光场和植物特点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底栖动物恢复重建及管理优化方法。
《科技支撑云贵川渝生态屏障区建设》系统探讨了云贵川渝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与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气候变化应对等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了区域建设的现状、成效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支撑的战略布局与实施方案。《科技支撑云贵川渝生态屏障区建设》共分为九章,涵盖了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应对与石漠化治理、山地灾害风险防控与绿色减灾等多个领域,特别强调了科技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2014绿色建筑选用产品导向目录》包括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相关政策、证明商标管理办法、《绿色建筑选用产品技术指南》以及2013~2014年度通过认定的292项绿色建筑产品,并分别按照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分章节予以介绍。《绿色建筑选用产品导向目录》将绿色建筑的建设模式,搭建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的桥梁。该书旨在为建筑设计师、开发商、供应商提供绿色建筑选材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向开发商和建筑师介绍建筑材料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将企业和产品提供给绿色建筑开发设计师和建筑师,凸显产品高端优势。对于推动行业发展,提高行业、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太湖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演替过程》开展太湖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部分特征及变化驱动因素的研究。描述70多年来太湖藻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及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组成及其演替过程,同时阐述太湖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在太湖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水生生物之间及其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太湖水生生物群落组成演替不仅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氮磷污染物排放、水利工程和渔业生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历史坐标系中,这一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这一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同仁用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写的《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这一特殊之年的 成就,是了解2022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途径,也为生态环境监测人留下了珍贵史料。
本书针对京津冀地区水循环自然-社会二元化后健康状况受损这一突出问题,通过构建技术方法体系,收集统计、规划、监测等资料,开展了水循环健康评价和水资源安全诊断方面的研究,包括梳理了水循环健康和水资源安全涉及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分析了京津冀水资源现状和近期趋势特征,识别了京津冀水循环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开展了典型城市水循环监测与健康评价,诊断了变化环境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情势。为准确把脉区域水问题、修复区域水循环、保障水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等提供科技支撑。
额尔齐斯河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我国**流入北冰洋的 河流。因其地理位置和水系与欧洲北方平原贯通等特点,额尔齐斯河的渔业环境和鱼类资源在我国具有独特性。本书主要根据2012~2016年的调查资料撰写而成,共分为三部分, 部分介绍额尔齐斯河中国段自然环境、河流水体理化特征、水生生物和鱼类组成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北极茴鱼、白斑狗鱼、东方欧鳊、额河银鲫等十余种鱼类的渔获物组成、生长、摄食、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第三部分介绍鱼类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环境特征与鱼类栖息地评价、主要鱼类营养关系、捕捞对种群结构的影响,根据资源特点探讨了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措施。本书代表了新疆额尔齐斯河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方面形势严峻,我国对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十分重视,但在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理论和技术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的差距。鉴于此,本书在地下水污染的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工程实践领域,从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等方面,通过借鉴国外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经济、适用、高效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本书为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3年以来,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巩固监测转型成果的基础上,加大了监测技术创新的力度,更加注重科技成果业务化应用,提升了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与学术水平,促进环境监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