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内容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主,同时包括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要求。教材主要针对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亦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教学、科研监测的参考书籍。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包括海水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监测内容,涉及监测的准备、布点、采样、前处理、常用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上报和管理等内容。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监测以介绍相关基本要求和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的相关特殊要求;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的具体监测分析方法等参见相关水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监测分析技术分册,有关其他综合评价方法参见综合评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
为方便读者了解和学习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情况,本书编委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世界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内容包括69个 、地区和 组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制定程序,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定位、作用、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达标判定要求等。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从 视角了解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情况。
《 14001& 4500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第三版)介绍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实施的意义,以《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2016/ 14001:2015)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 45001:2018)标准为基础,阐述了对术语和定义以及标准条款的理解,介绍了环境因素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方法,并以大量示例说明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与方法。
本书构建了浙江省乡村碳排放量核算模型,建立了浙江省乡村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碳排、碳汇和生态度的生态低碳乡村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乡村碳排放的简化模型测算方法。相关成果既能对村落的碳排放和碳汇聚情况、生态发展状况进行细致全面的评估,又能对乡村碳排放情况进行快速的测算和横向比较,能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策的制定,为生态低碳乡村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乡村的低碳生态建设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大型工业污染场地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污染场地不仅破坏区域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中高含量的污染物质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现有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数据空间统计特征、热点区识别及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手段,造成环境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在数据科学解读及空间分布预测等方面,建立了一套适合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及不确定性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参考。
为保护国家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推动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4年共同申请了“全球环境基金(GEF)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项目”(以下简称ABS国家项目),利用国际赠款资金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政策推进、科学研究、宣传培训、地方试点等示范性活动,为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开展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探索与能力建设实践,为全面展示项目成果,ABS国家项目组将相关成果进行了汇编、总结并形成了《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探索与实践》。 全书共包含了前言、绪论和5章内容。 《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探索与实践》可作为参
《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温升的监测及影响评估》是2009年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经费专项“滨海电厂污染损害监测评估及生态补偿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905010)和国家海洋局“象山港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编号:DOMEP(MEA)-03-02]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以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温升的监测与影响评估为主线,黄秀清、叶属峰主编的《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温升的监测及影响评估》分为9章,分别阐述温排水温升的影响研究进展、对电厂前沿海域的环境与生态影响、数值模拟、监测方法研究与生态影响评估,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温升的监测及影响评估》适合从事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参考,亦可作为海洋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监测部门以及有关涉海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参考借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描述了其现状、研究进展和人类应对行动,回顾了碳排放的历史轨迹,特别针对国际上兴起的低碳经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展望了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气候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探讨了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支撑体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原则立场。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根据很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对相关章节进行了修订,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法规标准以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