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知识,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和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篇为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诊断识别和农业环境损害溯源技术;第三篇为研究内容,内容包括基线判定、因果关系鉴定、农田生态系统评估;第四篇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用水体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区大气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损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修复理论和技术,系统阐述了土壤及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6章内容。分别为:第1章,概论;第2章,法律法规;第3章,生态损害鉴定主要技术环节及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别;第4章,土壤及地下水基础理论;第5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第6章,修复与风险管控。本教材可作为环境损害鉴定人、评估人、管理干部、大中院校学生教材或参考书。
《滇西北的旅游生态学(英文版)(The Ecology of Tourism iNorthwest Yunnan)》以丽江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系统探讨了三江并流地区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原住民-生物圈共生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滇西北的旅游生态学(英文版)(The Ecology of Tourism iNorthwest Yunnan)》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介绍了旅游所引发的当地社区农耕方式的转变;第二部分以水足迹为基础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第三部分介绍了旅游踩踏对脆弱的高山和亚高山植被的影响;第四部分预测了分散性旅游行为的空间利用格局;最后部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探讨了保护地旅游设施的优化布局问题。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滇西北的旅游生态学(英文版)(The Ecology of Tourism iNorthwest Yunnan)》开展了方法学的积极探索,为旅游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定量、规
本书是在课题“基于功能溯源、空间耦合的生态环境管控理论与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基础上,整合了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大量地方实践案例,综合提炼而成。本书的编撰目的有三个:一是深化生态文明改革,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手段;二是尝试健全国土空间开发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三是构建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体系,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本书的主要内容既有理论和方法研究,又有案例实践与综合。提出了生态功能溯源理论,形成了六重溯源的内涵思想;建立了国土空间耦合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两套技术方法体系:一是“本底识别→价值前测→强度综测→耦合模型→分区施策”的空间耦合技术体系;二是“红线定界→容量定底→强度定顶→三维管控→清单准入→按图定责”的分区管治技术体系;提出了助力生态环境分区管治落地的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中心站自1992年起,着重发展生物、生态监测,先后承担了《太湖地区主要城市环境质量调查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源水质保护研究》《湿地大型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无锡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有毒害有机污染物调查与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科研与日常监测中,中心站工作人员观测了大量的太湖及周边水域的浮游植物,根据《中国淡水藻志》和《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等工具书鉴定了常见藻类,对于偶见的藻类,根据形态、特征,并将图片发给外藻类分类学专家请教,以期每一个属、种的分类正确。 《太湖常见藻类图集》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太湖长达30年的藻类监测结果,尤其是近十年来深入的多样性调查及其形态分类学的研究结果汇编而成。书中藻类检索表仅列举了太湖常见藻
《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英文版)》简要回顾了《京都议定书》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成立与宗旨,介绍了中国开发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成功经验。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努力的加强,对知识创新和实践分享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毋庸置疑,这《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英文版)》可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帮助国际组织强化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的理解。
本文内容按照“理论构建—应用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在理论构建部分,本文首先构建了国际技术溢出对工业碳排放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以阐明其内在机制,并分别针对FDI、对外贸易技术溢出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解,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在应用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尝试拓展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对不同类型的技术效应进一步细化,将模型处理成差分模型进行数量分析,以测算结果为基础,在FDI、对外贸易技术溢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本文进一步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盐碱土绿化技术》内容包括2001年9月第3届全国盐碱土造林绿化研讨会论文,2001年《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有关盐碱土资源植物的文章或文摘。这些材料,有助于线工作者引种参考。《盐碱土绿化技术》中阐述的有些花卉不是耐盐植物,如一品红、马蹄莲等,有一些是经验谈,如山东省东营市保护地栽培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盐碱土地区发展花卉产业也是良好借鉴。 在目前形势下,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盐碱土造林绿化、西部沙漠林业的开发和 三北 防护林建设,迫切需要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林学会设立盐碱土绿化分会有利于今后盐碱地区的绿化和实现科研攻关,科技协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有效地开展盐碱土绿化建设,盐碱土分会还将组织专家咨询服务组为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专业人士的案例集锦》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从人类本能、公共政策、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伦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对环境伦理学的起源和挑战进行了精彩论述。第2部分收录了51个环境专业人员所面临的多种环境伦理困境,每个案例均以困境、讨论、建议措施等结构编排,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和参考性。
《环境微生物作用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探析、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技术、环境微生物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和资源微生物,系统地探讨了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以及环境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作用与技术研究》结构严谨、清晰。内容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明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方法、技术导则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独立性、整体性和新颖性。全书共13章,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参考。
本书在作者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连续监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的规则,以及大气污染物的连续测量方法和仪器技术指标要求及适用性检测、调试检测和技术验收检测,同时列举了实例;编辑了多个国家和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有关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参比方法和连续监测方法标准的目录;建议了选购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评估程序;提供了维护和排除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故障的方法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是一部实用性强的工具书。 本书可供从事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操作、维护、运营,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仪器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环境管理部门干部、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