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丁湖流域河-湖-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及应用》在分析总结艾丁湖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生态功能保护以及地表-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艾丁湖流域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目标,研发了地下水-季节性河流-湖泊耦合模型,构建了艾丁湖流域河-湖-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分析了流域现状地下水水量平衡及生态效应。根据流域地下水总量控制及超采治理方案,模拟了关键生态指标变化及地下水生态效应情况。在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目标下,研究提出了流域退耕减采、外调水源及两者相结合的水资源合理开发方案。
本书以制造业碳生产率的趋同机制为切入点,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下,测度了中国省域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碳生产率,并对其时空效应下的趋同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共七章。章是绪论,第2章介绍了制造业碳生产率趋同的理论基础,第3章讨论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测度与评价,第4章分析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变,第5章和第6章分别研究了中国省域制造业碳生产率的空间β趋同机制和空间条件β趋同机制,第7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粤北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研究》是对粤北岩溶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成果的总结。《粤北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研究》基于粤北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的多年调查、模拟实验和实地观测资料,结合遥感分析、解译、室内试验测定等研究方法,对该区域不同岩溶地貌自然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流域环境、石漠化时空分布、石漠化过程、水土流失及其人类活动对自然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石漠化过程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及危害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此外还对石漠化治理的策略、原则、技术体系等进行探讨。《粤北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岩溶环境研究,特别是对于深入探讨粤北岩溶生态系统、建设粤北生态文明、保护和治理岩溶退化环境有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岩溶区百姓脱贫致富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环境计算毒理学技术为防控化学品的环境风险、源头防范新污染物产生提供科学工具。《PBT化学品的计算毒理学筛查技术》介绍化学品环境管理现状,环境迁移性、持久性、生物积累性与毒性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属性参数的数据和预测模型;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从机理与数据驱动建模的角度,介绍化学品PBT属性筛查与预测的计算毒理学技术及方法案例;展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建模技术在化学品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工厂化循环水绿色智能高效管控技术》面向智慧水产养殖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循环水处理技术、有益微生物与病害控制、智能管控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智慧渔场的整体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了近10年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工厂化循环水绿色智能高效管控技术》兼具指导性、资料性和实践性,可为今后建立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及管控技术提供参考。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和输移与水文过程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厘清流域的水文响应机理是研究这种密切互动关系的前提。本书通过野外观测实验,深入研究流域水文响应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互动机制。本书以分布式水文模拟结果为驱动,以简化的氮磷迁移转化动力学机制为前提,构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模型,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获得了流域氮磷关键输出区域的分布特点,为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噪声污染与水污染、气污染、土污染并称当代社会的四大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噪声扰民投诉突出。如何获取科学的监测数据,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的基础。随着
《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定量评估体系的编制与应用》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并按照资源和
本书主要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全面收集、整理了来自遥感、野外监测台站网络及野外综合考察等多方面资料,重建了长时间序列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若干关键要素的时空动态信息,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技术、模型和方法,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生态系统的宏观分布格局,追踪区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的历史演化轨迹,提炼生态系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和规律,达到快速、综合监测和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目的。
水专项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和“综合调控”三步走战略实施,支撑了国家“水十条”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污染减排、水质改善和水环境修复。《国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是水专项总集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基于水专项实施以来在主要领域的技术和政策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与特征,面向国家中长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需求,梳理未来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的分阶段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
程立峰等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包括水和废水、大气降水等。收录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15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本书选取辽河干流水质较差的入海河口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辽河河口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污染负荷、环境容量、入海总氮等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针对支流河水质较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辽河河口区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书共分5章。章介绍了河口区的自然情况,第2章对河口区主要支流河提出水质提升方案,第3章明确了河口区水环境承载力,第4章提出河口区总氮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第5章对未来河口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本书致力于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赋能空气质量监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旨在解决空气污染难以治理的共性问题,为社会稳定、公众健康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做出应有贡献,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智能感知、智能识别和智能监控三部分,涵盖了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成因分析,空气质量影像分析及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空气质量检测与智能识别,以及空气质量智能监控理论、方法及系统实现。 本书内容丰富、案例典型,可供人工智能和优化控制科研工作者、环境保护与空气污染防治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师生使用。
本书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绩效管理、污染防治绩效管理、资源可持续利用绩效管理、环境绩效管理的标准化流程等方面对我国环境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本书认为:(一)环境绩效具有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维度、综合性的特征;(二)我国环境绩效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动态波动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三)我国环境绩效管理取得较大进步但环境绩效管理体系依然有待优化;(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绩效管理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五)水资源环境绩效管理体系重构需要多措并举和系统推进;(六)环境绩效管理标准化流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