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安徽歙县人。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黄宾虹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l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l907年后居上海三十年,曾任职于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等,参加编辑《神州国光集》《历代名家书画集》等,主编《艺观》双月刊,编辑《国画月刊》,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迁居北平,l946年任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黄宾虹的山水画,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道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六十岁以后,曾两次自上海至安徽贵池,从新安画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受陈师曾影响甚大,自创“红花墨叶”一派。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入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画从师古人入手,进而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的写生中提炼创作灵感。他在师法古人时,涉猎甚广,既有“四王”、“四僧”,又及沈周、龚贤、梅清等,不师其形,师其神髓。陈师曾于石涛着力尤甚,其《仿清湘笔意》题画诗云:“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可见“笔力回万牛”是其艺术追求之主旨。写意花乌画风姿雄奇、厚重爽健,富有情趣;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北京风俗画》、《读画图》等),以意笔勾描
担当(1593—1673),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担当其号。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又字布史,别署此置子、观郭居士、迟道人、担老人,云南晋宁人。 担当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天资聪慧,五岁发蒙,十岁已能诗文。十三岁考取秀才资格,以诗赋名噪海内。一六二五年.以岁贡生身份入京应试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其间拜董其昌和李维桢为师,学习书画和诗赋,和陈继儒过从甚密,并到会稽访湛然、云门和尚,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一六三一年回云南奉养老母。母亲去世后,中原寇盗蜂起,担当知道明朝将亡,遂于一六四二年削发为僧,结茅鸡足山,先后入住水目寺、鸡足山佛寺,晚年居大理点苍山感通寺。 担当的书法和绘画均受董其昌影响甚深,但却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其成就的是他的山水画。担当的山水画从董其昌入手,而从倪瓒、黄公望悟出,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末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孙,家学渊源,自幼读诗习画。王鉴于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后又出仕广东廉州太守,两年后罢归。离官之后王鉴即一心从事于绘事,自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其家丰富的藏画,为王鉴学习临摹古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其六岁的王时敏相交,二人相互砥砺,切磋画艺。王鉴在三十九岁时结识董其昌,得以亲见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吴镇的《关山秋霁图》等名迹。虽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董其昌的影响之
王翚(1632—1717),字象文、石谷,号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晖主人、耕烟外史、清晖老人、耕烟老人、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四王”之一。擅长山水画,开创虞山派,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王翚为“四王”中路数广,笔墨功力深,又较有个人见识的一位。他的画集古人之大成,有“画分南北宗至石谷合而为一”之说。 王翚家学渊源,少年时便开始学习绘画,一生仿临了大量宋元名迹,他临仿的作品能够达到乱真的境界。王时敏曾在他的作品上题跋“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模仿逼肖……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在研习前辈先贤之后,他接受了董其昌所倡导的“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念,畅游名山大川,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间,师法造化,才得脱于前人之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举人,曾任江西鄱阳、奉新、南昌知县,以“七品官”终其身。博古通今,在书法、篆刻、绘画、诗文及碑刻考证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格和很高成就。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又参以汉隶、魏碑,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篆刻取法秦汉玺印,又参以“浙派”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 赵之谦在绘画上的主要成就是花卉。早年学陈淳、陆治,后取法徐渭、恽寿平、朱耷、石涛、“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创新精神,又汲取民间赋彩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赵之谦在绘画题材上也有创新,除了把地瓜、萝卜、蒜头等传统绘画中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 徐渭出身于浙江绍兴府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以才名著称乡里。然而他命途多舛,气运不佳,屡试不第。曾入胡宗宪幕府做幕僚抗倭,又因胡宗宪案一度发狂,数次自杀未死,精神几近失常。四十五岁时发病误杀继妻张氏,下狱七年。晚年闭门谢客,悲苦凄凉,在饥寒交迫中去世。 徐渭天纵奇才,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自谓“吾书,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他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淋漓尽致,“不求形似求生韵”,开创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苏州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可谓家学渊源。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对仕途毫无兴趣,始终醉心于书画创作,文徵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他学识渊博,交游甚广,往来间既有文人高士,又有达官显贵,方外之士也不乏其人,常在他所居住的“有竹居”举行文人雅集,吟诗作画。 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取法宋、元,尤其对宋代董源、巨然和元代王蒙、吴镇用功深。善画山水,兼工花乌,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为突出。所作山水画构图严谨,风格精谨缜密。常中锋行笔,间或侧锋出之,多以湿笔渲染,遒劲中见浑厚苍茫,笔墨酣畅富于变化。沈周的花乌画对吴门画派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或黄鹤樵者,又自称香光居士,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被牵连入狱而死。王蒙从小向外祖父赵孟烦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他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他的画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构图喜欢满满当当,撑足纸面,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重视笔情墨趣,又结合写生,能较充分地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特征。其笔下的山水,气势雄伟,层次丰富,景物繁密并富有生气,展阅之下,如身临其境。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 黄公望(1269-l354),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郏伦逵在《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善诗书,尤精绘画,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等。梅清作为黄山画派代表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擅画山水,尤其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他笔下的黄山,造境悠远深邃,山势奇绝,虬松如龙,用笔运墨酣畅淋漓。梅清取法宋、元,但又能自出机杼,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从其画题跋上可以了解,于宋代李成、郭熙和元代王蒙用功深。梅清在对传统笔墨技法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变化,师古而又不泥于古人。他的画作多以奇松为画眼,进而层层生发,渐次深入,用笔坚实,构图严谨。梅清长期深入黄山写生,注重师法造化,他笔下的黄山尽得黄山之灵气,清人蒯嘉珍曾这样评价梅清画的黄山:“随手写景,故笔底通灵。”正是因为长期写生,
李唐(1083—1163),字唏古,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四家”之首,徽宗时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初时不为世人所知,一度穷困潦倒。高宗绍兴十二年以成忠郎衔复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李唐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一家。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不但广泛地流传于院内,当时院外的许多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宋高宗曾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的宫廷画家。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
齐白石(1864——1957) 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l953年被文化部授予目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l963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闻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
尽管画家如云,流派纷呈,但归结起来,写意梅花以其画法来分,其本有这么四种风格:一是勾勒着色,二是以色点染、三是以墨点画、四是圈白花头。在《艺苑掇英·名家花鸟:梅》中,这四种流派的画汾分别予以详细介绍。
开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
文徵明(1470一1559),明代著名书画家,初名璧,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仕途不顺,九试皆墨。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人称“文待诏”。因受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数次提出辞呈,三年后获准,自此以后在家乡苏州定居,以书画自遣。 文徵明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文徵明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以山水造诣深。早年师从沈周,后致力于宋、元诸名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笔墨技法,主要有粗、细两种面貌。粗笔画笔墨苍劲淋漓,并融入了书法的笔意,于粗简中见层次,雄健中见秀逸。细笔画用笔工细绵密,
黄宾虹(1865—1955),安徽歙县人。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黄宾虹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l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l907年后居上海三十年,曾任职于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等,参加编辑《神州国光集》《历代名家书画集》等,主编《艺观》双月刊,编辑《国画月刊》,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迁居北平,l946年任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黄宾虹的山水画,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道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六十岁以后,曾两次自上海至安徽贵池,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