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规定的14类气象灾害47个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避险常识,重点以图说话,语言通俗易懂,教会人们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应如何应急避险。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二十四节气新编》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天气、物侯特征和农事活动要点,以此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另外,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应该知道随着节气、季节的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书中民俗部分介绍许多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各地过节的习俗等。总之,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从中获取一些历法、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您的生产、生活有帮助。
1 在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时间上,我们截选了自西汉至清末的2117年;在地域上,是以今北京市辖域为主,兼及邻近地区,越是早期涉及范围越大些。 2 在西汉至清末的2000余年间,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区划,代有变化。 3 为了让读者对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获得较清楚的整体印象,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分别设计了元代大都地区和明代清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总表》。 4 为了让读者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的水、旱这两种主要自然灾害有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又分别设计了《元代大都地区和明代清代北京地区水灾简要年表》。 5 对历史自然灾害的评估,至今没有公认的已成定则的标准为依据。 6 由于不同年份发生的同一种灾害强弱不同,也由于同一次灾害对不同地域造成的灾情轻重不同,因而对历史自然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低温,造成作物歉收。一般春、夏、秋季低温造成的灾害称为冷害,冬季称为寒害。《低温冷害》章概括地介绍了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及四季的低温;第2章讲述低温冷害的基础知识,包括冷害对作物的影响和致灾条件;第3章介绍低温冷害的监测、评估和防御措施;第4章讲述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第5章介绍东北低温的形成机理和气候背景。 《低温冷害》可供高等院校气候、气象、地理、农业和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以供从事这方面业务或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二十四节气新编》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天气、物侯特征和农事活动要点,以此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另外,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应该知道随着节气、季节的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书中民俗部分介绍许多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各地过节的习俗等。总之,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从中获取一些历法、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您的生产、生活有帮助。
《现代气象服务》介绍了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服务理念以及服务的基本方法、内容和手段,分析了现代气象服务的内涵以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构成。重点介绍了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服务产品和业务流程,以及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工作,并梳理了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的发展现状。另外,还介绍了国内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现状、评估方法,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涵和思路,为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分类及其危害,探讨了雷电活动基本特征、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雷电绕击率、反击率和人工观测雷暴最远距离等问题。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十余年的防雷装置检测技术经验,阐述了防雷装置检测一般规定、常用仪器设备及其原理、检测技术、报告书制作和雷击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建筑物、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高速公路、移动通信基站、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SPD以及发电厂、变电站地网检测技术方法。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是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雷电防护技术业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国家需求与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国内外现状,提出了气候观测系统科学目标与建设构架,从气候系统总体设计的角度描述了气候观测系统总体布局、关键技术与建设重点,并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建设的科学依据、技术途径及其站网布局。并构思了卫星气候观测系统以及系统数据处理与产品应用、共享平台,介绍了各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并从实施方案角度简述了阶段目标和应用机制。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可供气象、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海洋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各部委业务管理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参考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