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本书根据作者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以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军校学员,描绘了学员们残酷的生活、他们与学校当局的种种矛盾。这是巴尔加斯·略萨27岁时发表的长篇小说,1962年小说尚未出版时即获得西班牙简明丛书奖,1963年出版后又获得西班牙评论家奖,使巴尔加斯·略萨一举成名。小说出版不久就在作者祖国秘鲁被禁。当时的军政府在作者母校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烧掉1500册《城市与狗》秘鲁版。
《绿房子》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代表作,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小说围绕秘鲁皮乌拉城一所妓院的兴衰展开多重故事线,从政客到流氓,从修女到妓女,从孤儿到医生,从军官到士兵,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过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对白与独白、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读者阅读时,可以同时感受到巨大的信息量与强烈的冲击力。小说初版于1966年,先后获西班牙文学批评奖与罗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后者堪称西班牙语小说奖的皇冠。
为什么乌拉尼娅在阔别祖国三十五年后回到了这片她发誓永不再踏足的土地?为什么她从十四岁开始内心就一直充满恐惧?为什么她从不曾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亲?面对姑妈的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的伤痛记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略萨用写实的笔法,三线并呈的叙述结构,描述了乌拉尼娅对往事的追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场令人屏息的暗杀行动,揭示了独裁、权势、腐败与性之间的神秘关系。在2007年评选的“1982-2007年百部很好西班牙语小说”中,《公羊的节日》位列第二,仅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他叫“七个太阳”巴尔塔萨,因为能看到明处的东西;她叫“七个月亮”布里蒙达,因为能看到暗处的东西。他有断臂上长出的铁钩,她有洞穿一切的眼睛;他们的肉体与意志都爱着对方,而爱让人敢于离经叛道。那是一个想象力贫乏的时代。伟大的国王要修建举世无双的修道院,31吨的巨石纯靠人力搬运;疯狂的神父与年轻的爱侣想制造能飞上天的机器,人们却说飞行是一种罪孽。最终,飞行器坠落,肉体被焚毁,而修道院建成。最终,神权被废黜,王权成灰烬,而爱与意志永存。
在变革的年代里,被囚禁的反而成了最自由的。1922年,罗斯托夫伯爵被认定为不悔罪的贵族,被判软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这位此前从未工作过一天,人生要务唯有追求智慧与学识的绅士,自此只能栖身于这家五星级酒店的阁楼,以独特的视角观望俄国在历史车轮下展开的巨变。他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篇章。神秘的女演员、古灵精怪的少女、性格各异的主厨与侍者……种种邂逅与交往,让他体会到多样、微妙又丰厚的情感。酒店这一受限的空间,却让他的精神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书是略萨于1973—1974年在巴塞罗那的萨利亚写完的,他同时完成了本书的电影脚本。故事基于一个真实事件:为了解决亚马孙地区驻军士兵的性饥渴问题,秘鲁陆军总部组织了一支由劳军女郎组成的服务队。这项服务被大大地夸张、歪曲,以致变成了一场骇人听闻的闹剧。作者通过一个不严肃的故事(满足军方的性需求)对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军事当局的腐败)进行了严肃批判,表面上一本正经地引用大量文献(包括请示报告、来往公文、通知、电台评论、新闻报道等)严肃地汇报工作,实际上不动声色地对不良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嘲讽。本书出版后,一度被秘鲁官方列为禁书,却在公众中获得了广泛关注。(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美社会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成年读者阅读。)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上、下》由(德)歌德著
《神死在尼罗河畔》萨达维的祖母说,村长是神,没人能惩罚他。父母将更多的自由与食物给了她的兄弟,他们说,这是神的旨意。家乡的男男女女给了萨达维灵感,她因此写下了《神死在尼罗河畔》。卡弗埃尔特是尼罗河畔的一座美丽村庄,但在美丽的表象之下,村长与卫队队长贪恋财富,抢夺、奴役村里的妇女,利用职权与民众信仰施以种种压迫,一切抵抗似乎都是徒劳。扎克娅是一个平凡的女孩,本只能蹲在尘土飞扬的家门前静静接受自己的命运,可当她的侄女们也沦为村长手下的牺牲品,她选择不再听任摆布,起身反抗。《零点女人》小说改编自萨达维医学研究中一位因谋杀丈夫而被定罪的女性囚犯的真实经历。“人皆有一死。我更愿意为我所犯下的罪而死,而不愿死于你们犯下的诸多罪行中的任何一件。”菲尔道斯被迫落入风尘,在经历了屡次的背叛与
弗兰兹·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影响深远,其作品着重描写现代社会之中人孤独、压抑的处境,其冷峻而神秘的文学风格形成独立的文学名词“Kafkaesque”。卡夫卡的日记作为其书写的延续与寄托,是理解和研究其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传世作品。它与其小说等传统形式上的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风格质地,却因日记所独有的私密性、随意性与日常性,让卡夫卡更为自由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日常琐事的烦恼、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和独特认识;也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他荒诞如梦一般的语言流动与其惊为天人的想象力。我们能看到弗兰兹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细腻情绪,他的挣扎与反复恰好也是当代青年有所痛苦之处,加之他思想的超前性,让这本一百年前的作家日记成为现代青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生爆炸,男孩西奥的母亲丧命,十三岁的西奥奇迹般幸存。但由于父亲早已遗弃他们母子,西奥只能寄住在有钱的同学家。陌生的环境令他不知所措,崭新的人际关系令他倍感挫折,但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失去母亲的伤痛。 但他意外拥有了博物馆的名画金翅雀。这幅画是他在回忆起母亲时的专享慰藉,将他带进了幽深黑暗的艺术世界…… 成年后的西奥游走在名人画室和自己工作的古董店之间。他并未与这个世界变得亲近,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并不知道的是,自己处于一个正在逐渐缩小的危险的圆圈中心。 《金翅雀》由美国著名女作家唐娜·塔特耗费十余年时间创作,一部会让你挑灯夜读、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伟大小说。
《普林斯顿文学课》是一部文学谈话录。全书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记录巴尔加斯·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与学生对谈的文学课。谈话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鲁文·加略主持并整理成书。这些谈话对理解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其复杂关系别具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拥有巴尔加斯·略萨众多手稿与资料的版权,装满了362个档案箱,为学生提供丰富素材。书中有三重视角:略萨从作家视角出发,讲述小说创作的缘由、方法与过程,提供关于小说创作的独特样本;鲁文·加略对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作出文学批评式的解读;学生们则代表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读者向作者提问并获得解答。这些谈话也揭示了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还涉及一些世界性问题,比如在第八章以专题形式讨论了恐怖主义威胁。
在这部风格独树一帜、结构非同一般的当代长篇小说里有两位作家:一位是和姨妈谈恋爱的十八岁大学生,梦想去巴黎定居的未来作家小略萨;一位是讲故事的天才,绘制社会风俗画的艺术家,穷困潦倒的广播剧作家卡玛乔。未来作家小略萨取材家族八卦和坊间奇闻,努力写了一篇又一篇小说,却一次次失败,稿件或被扔进垃圾桶,或被搁置,或被嘲笑。与此同时,广播剧作家卡玛乔飞速创作、排练、制作了一部部荒诞离奇、脍炙人口、大获成功的传奇广播剧。九幕卑微而又悲凉的人间悲喜剧贯穿在胡利娅姨妈和未来作家的爱情故事主线中,映衬出那位天才作家华丽而又可笑的一生。正如冷酷无情的广播公司企业主所赞叹的那样:他把所有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或许也是所有人的故事。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小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船长、教授、捕鲸手等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诞生之前,不仅让读者如痴如迷,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曾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写于1865~1866年,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共3卷70章。 小说故事发生在1864年,讲述了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偶然当中,得到了两年前遇险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为了搭救落难的格兰特船长,格里那凡爵士自行组织旅行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起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旅程。 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
假如我再也听不到你的脚步声,我该如何是好? 离去的是你的生命还是我的生命?我不知道。 紫堇·万圣是勃艮第一座小镇的墓园守护人,路过的人和熟人都会来她的住处,在她为他们准备的咖啡里,混合着笑声和泪水。她的日常生活总是伴随着他们的知心话语。有一天,一个从马赛来的男人敲开了她的房门,提出将他母亲的骨灰埋葬在一个男人的墓里……从此一切都变了,记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生者与死者的纽带被挖掘和联接起来,一些幽暗的人生故事开始闪闪发光。瓦莱莉·佩兰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女人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尽管经受了生活的悲辛与考验,仍执着地相信幸福终会到来。
本书是美国当代作家理查德·福特出版于二〇〇二年的短篇小说集,讲述了十个“令人坐立不安”的故事:一对从事法律工作的夫妻去缅因州度周末,试图找回他们早已在婚姻生活中消失的激情;一个春天的夜晚,妻子在开车赴宴途中,向丈夫坦白她与当晚宴会的男主人有染;两个分别已婚的男女房产经纪人,在行业会议中偶遇出轨,他们心血来潮一起去看附近的自然奇观大峡谷,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作者深刻、坦率地揭示出男女亲密关系、爱情和婚姻失败背后,人生的种种荒诞、尴尬、痛苦和绝望。
如果这颗星球上的树能说话,那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如同《瓦尔登湖》遇见《百年孤独》,几个世纪,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物命运如同一棵树,地下是家族传统的文化历史,地上是新世纪文明的枝杈,他们相遇,相识,共同为自然与生命而战。 从布鲁克林乡间的栗子树,到东方中国的扶桑传说,从有语言障碍的科学家,到越战中跌入树中的美国飞行员,一个瘫痪的印度游戏开发程序员,一个怀疑人性的心理学家,一个拥有神秘遗物听过古老传说的工程师,一个曾死去的女大学生。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毫无关联的故事,终于汇聚在一起。
这是一部专门谈论小说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的随笔集,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组成。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阅读心得,广征博引八十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包括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伯-格里耶、弗吉尼亚·伍尔夫、胡安·鲁尔福……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收录以下十八位诗人的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
我知道,我是匹马,妈妈,我在内心深处是匹马。 我不想贤惠!我不想给别人端茶!我这辈子只想当一匹马1 他们都说女孩子做不到他们做的事, 这是骗人的,他们做的所有事我都做得到。 你们想把我卖给出价优选的人,我可不接受, 也完全不想进入婚姻市场,我只想去艺术学院。 为什么你一定要这么与众不同? 我就是与众不同。 为了他人的意见而活简直就是种病。 原来我寻找的东西是存在的。 我的父亲不愿让我成长,但是我没有让他得逞。 如果是个假期,你要做什么? 要画一个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