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隋唐至清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止科举考试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历代有诸多学子参与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其中,殿试高中第一名者便称为状元。朝廷通过殿试策问,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问难,征求对答,用来考察应试者的学术水平和对国家政务的理解能力。本书精选历代状元文章,汇编成集,将繁体字化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通行简化字,根据现代标点符号用法统一进行了标点,方便读者阅读这些殿试文章,汲取知识。
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 梅比,在事业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 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他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梅比的文字恰如威廉 布莱克的诗句所言 一沙见世界 。
王朔经典自传体长篇小说,《致女儿书》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王朔从自己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讲起,一直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ZUI后说到自己。每一句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女儿一些心路,并对自己的作为进行了反省。我们可以看到王朔作为一个父亲,与我们日常印象中的他不同的那一面。 这是很私人化的文本,甚至是被 当作遗书来写的 。他写到对离去的亲人的思念,对女儿不留余地的坦白,他心中对真正的温暖和尊重有一种极大渴望,裸露情感的程度在其他书中未曾见过。《致女儿书》证明王朔也可以很好地抒情,他的另一面非 常柔软、浪漫。
他是战无不胜的 功夫之王 ,征服了泰森等一众世界级高手; 他是叱咤风云的影视巨星,令数千万影迷怀念至今; 他对功夫的独到见解,现在仍受到世界各地习武者的追捧。 他就是李小龙。 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止步于 功夫 这个片面的标签。 但你不知道,他在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专业,并发表哲学甲级论文,又深谙东方道家思想,凭借一己之力打开了中西方哲学的壁垒,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哲学智慧。 《李小龙生命哲思录》这本书是李小龙哲学思想的精华,书中722条精彩语录展现李小龙独特的人生哲学:做人要像水一样。 在《李小龙生命哲思录》中,对于生命、生活、自我,他都有清醒的、不同于常人的认知,也正因为他把高能认知应用于武术中,才成就了一代 功夫之王 。 读完这本书,感悟李小龙在哲学思想上的高能输出,感悟他总结的722条人生智慧,包括
《兰波作品全集》,包含了法国通灵诗人兰波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及重要书信。就像一部全息影像,完整、立体地呈现了这位少年诗人灵光乍现的五年 (14-19岁,是他全部创作生涯),以及全部的通灵诗歌,及诗人短暂的一生(年仅37岁)。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充满黑色幽默的初恋;像波西米亚人一般的流浪旅途;魔幻而神奇的 文字炼金术 ,连同 地狱一季 中撕心裂肺的苦难; 彩图集 里缤纷的灵性世界 不仅如此,在全书末尾,读者还能读到诗人临终前写给母亲和妹妹的书信,看到这位少年诗人在 放弃文学 之后,如何变成一个 目光冷峻的中年男子 ,以及他在非洲荒漠中,忍受了怎样的孤苦、绝望和难以想象的病痛。
李菁从采访被誉为 华人口述史 之父的唐德刚开始,在20年的时间里相继采访了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有影响的大量人物,足迹踏遍祖国各地以及北美、欧洲,始终热衷于口述史的写作,丰富了 个人史 的撰写。清朝最后的格格金默玉, 常嘉煌口中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情缘、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母亲的报人生涯、 考古学之父 李济、 把整个中国翻译给了世界 的杨宪益等30多位近现代人物,他们在李菁的笔下复活,让读者领略惊涛骇浪的人生交响曲。
《知道分子》是作家王朔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对文化现象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包括文学创作理念自述,如《我的文学动机》《知道分子》等;友人怀念文章,如《回忆梁左》《崔健印象》等;对文学名家的理解,如《我看鲁迅》《我看老舍》《我看金庸》等;以及一些序言、访谈文章等。 应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朔有他的独特之处,他的风格也影响到很多后来者。在书中,我们能发现一个睿智、犀利、敢说真话、率直自由的王朔,他对人对事的通透,对己的不虚伪不美化的姿态也展露无遗。
这本集子辑录的是1980届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学们的心思和表情,也昭示了同学们唇亡齿寒的关系。大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年,也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三十年。他们曾以昏庸自嘲,如今又升华为妖了。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其他一概不知,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昏得清纯,妖得老辣,从昏到妖,运脉一线。
除了精彩绝伦的故事,超乎常人的想象力,磅礴恢宏的历史叙事,当我们读金庸时,我们还可以读出些什么?本书以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脉络,深度解说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任盈盈、韦小宝等核心人物的成长之路、爱情关系和命运抉择,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解读金庸小说的技法和立意高度,透视金庸在各个武侠人物身上寄寓的人生理想与处世智慧,并回答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如:写情圣手金庸是如何描写爱情的?金庸对正与邪、善与恶有哪些独到的看法?为什么说《倚天屠龙记》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作品?《天龙八部》为何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巅峰之作? 欢迎重返金庸的武侠世界。
★ 一代科学巨擘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 ★ 了解杨振宁先生精神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书收录了杨振宁先生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大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评述。 此次出版新增了十余篇文章,包括杨振宁1971年访问新中国后回美进行的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演讲《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全文,他参观长城后饱含深情写就的《长城颂》,以及邓稼先写给杨振宁并使他的情感受到 极大震荡 的珍贵信件等,充分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
《还有谁谁谁》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全新散文集,主要创作于2022-2023年,可以说是《比我老的老头》的续集或补充,两书共同构成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在这部新作里,百岁老人回望走过的漫漫人生路,以及一路同行的故友亲朋,讲述他们的情怀与命运、理想与归途。《只此一家王世襄》篇写与文物收藏及鉴赏大家王世襄的相遇相交,《侥幸的小可见闻》记录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的豪爽率性,《轻舟怎过万重山? 忆好友王逊与常任侠》写尽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孤梦清香 难忘许幸之先生》彰显民国导演许幸之为人的操守,《让这段回忆抚慰我一切的忧伤》倾情书写黄家与香港《大公报》潘际坰、邹絜媖夫妇肝胆相照的60年情义,《郑振铎先生》显示出尊重事实的学者风范,《差点忘记的故事》看到一个平等宽厚的蒋经国
莎士比亚留存至今的戏剧共 39 部,其中悲剧和喜剧*为普及。本套书收全了莎翁所有的 10 部悲剧和 13 部喜剧。对莎剧的分类主要参考了权威的牛津版和诺顿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的写作经历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从初学阶段,到成熟时期,再到和解剧时期。因此,本套书的悲剧和喜剧两部分剧目,均按照莎士比亚写作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序。读者将更容易领会莎士比亚的写作脉络。本书的排序综合参考了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以及国内莎学前辈裘克安、刘炳善等对莎剧的排序。 本书所用译文的底稿,是朱生豪翻译并亲自编辑,由世界书局于 1947 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编辑过程中完全没有删改,仅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个别的错字、标点等做了调整和修改。力求呈现给读者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 全套书共分为 5 册,悲
本书是锺叔河先生从《念楼学短》中精选而出的文言短篇合集,每篇分为三个部分,即 学其短 念楼读 念楼曰 。 学其短 部分是短小凝练的文言散文,体现了作者一贯提倡的向古人学习把文章写短的宗旨; 念楼读 部分是作者以流畅的现代汉语对文言短文的创造性译写,亦可作为独立的白话小散文来欣赏; 念楼曰 部分则是作者的感想或评介,幽默、智慧,妙语迭出。文言短、译文妙、点评绝,可称得 绝妙好文 。
2015年,《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首次出版,并达到轰动业界的销量。 今天,本书的 十年典藏版 隆重推出。 故事中的人物,依然在自己的人生中书写精彩与闪耀。 你看,圆光成了中医,还在无忧村侃桃花源、逍遥游。 寒玉依旧在碧山开猪栏酒吧,她像山野间的云,依然生动迷人。 书林嫁了德国人,在成都的店铺里恣意畅然。 M经历了家暴、离婚,带着三个孩子艰辛奔波,还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和热搜。 素莲在素年流逝中欢喜生活。 老狐仙王仁杰先生已仙逝。 老伶人黄少华先生仙逝。 张火丁排了新戏《霸王别姬》。 曾静萍老师活成了自己的仙和妖。 过不被定义的人生,不要任何标签。因为不被设定的角色,人生才有无限种可能。活着,有无限种可能才是美的。 做个喜悦的人,把喜悦传播给每个人;把心里的花香散发出来,谁都可以闻得
《母亲的料理时代》是美学大家蒋勋 2024 全新散文集,首度集中回忆母亲,厨房里的物与事,是 向 庶民百姓平安过日常生活的谦卑致意,蕴藏着无尽的人生智慧。蒋勋以小见大, 用 五行 的观念认识厨房,给予生命深意。那是日复一日踏实生活里和木、火、土、金、水充满活力的互动。 从冰箱的使用到对现代性的思考,从分子料理到饮食的选择,从燃料的迭代到生 存 的危机, 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芜杂中寻找本真。娓娓道来的生命细节,火候的恰到好处,饮食的恰如其分,皆饱含着去芜存菁、素朴为家的人生哲理。 平凡日常的料理,是庶民百姓认真生活的自信,做菜里也处处是做人的本分, 蒋勋 说 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
李泽厚的文章,意蕴之深厚,情感之饱满,文辞之清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称颂,即便是那些周正的学术类文章,亦文字凝练,余味悠长,有时引用诗句来推进其论题,全然没有学院派枯燥繁琐之病。 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正处于 笼罩性影响 (甘阳)之际,文化界就有人称他为 当代梁启超 。李泽厚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丽的笔墨之中,情景中饱含时空玄思与人生哲理,这或许也是李泽厚的思想、论著,能在青年学子中迅速而广泛地接受和喜欢的重要原因。 何谓哲学?李泽厚曾答: 我以为就是研究 命运 :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和个人的命运。 收入这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其所记、所议,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正是探索 命运 的路途上之 寻求意义 。晚年,李泽厚把他的哲学归
202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巴金于晚年创作完成这部杂文集,直面 文革 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展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以及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他以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 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然而, 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单相加 ,这是《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作者的一句话。《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讲授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 的课堂记录为底本,不同于很多文学课仅仅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作家的生平等,《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以老舍这样一个地位和位置都非常独特的作家为为引子和入口,去探讨那些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