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安立志编著的《薛蟠的文学观》是“四方风杂文文丛”之一。《薛蟠的文学观》一方面就“红”说“红”。即通篇只对《红楼梦》的事件或情节进行分析或解读,现实事件或情势未着一字,虽然文章主旨稍显隐晦与曲折,读者自可体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借“红”说今。文章借用某些现实事件或时尚提法作为引子或由头,而分析的对象与主体却是《红楼梦》的人物与情节。这类文章的主旨较前者略微明显或浅露,目的在于提示文章宗旨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价与分析。以“红”证今也是本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以当今社会的现象或事件作为分析主体,《红楼梦》的事件或人物只是作为分析工具或材料陪衬。这类的文章较少,但也算其中之一类。
春秋战国的长期混乱结束于秦的统一,秦朝强盛而短暂,秦末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在政体上对秦多所承袭,但其立国精神却是承袭三代尤其是西周初年的;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乱结束于隋,隋也强大而短暂,隋末群雄并起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唐王朝所处时代特点近似于汉。唐王朝为避免魏晋至隋短祚王朝的命运,把目光投向汉朝,把汉朝作为建政的楷模。对汉代文化的重视,对汉朝的向往,是唐朝创造繁荣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唐朝与汉朝中间相隔数百年,唐朝对汉代的传承主要是文化精神,与唐代文学有关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唐人对汉人在知识结构上的继承;其二,汉代文化精神对唐代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其三,汉人的行为方式对唐代作家行为方式的影响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会读,但真正会读的人会写! 《大师们的写作课》让你通过读就能迅速地提升写作能力,从48位文学大师的笔下,找到关于写作的密码—— 内容篇 从“颜色”到“情色”,你的笔下也可以写出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 从“标点”到“收束”,为你深度解码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 从传统文学、外国语言、前人新秀、自媒体大众那里,为你开辟更多提升写作的路径。 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写出你宝藏一样丰富的内心,写出你强大的影响力!
在你的脑海中,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意气风发的少年?头发花白的老者?学富五车的读书人?抑或是文武双全的爱国将领?也许全都有,但也许他只是一个七岁的孩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风采吧!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①//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②清波。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字观光,婺(wù)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与王勃(bó)、杨炯(jiǒng)、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出身贫寒,少有才名,七岁能诗,号称“神童”。骆宾王作诗擅长歌行体,《帝京篇》(五七言杂用)是其代表作,与卢照邻《长安古意》齐名。 注释a?曲项:弯着脖子。 b?拨(bō):划动。 译文鹅,鹅,鹅,弯起它长长的颈项仰头歌唱,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红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澈的
本书是以那些提笔写作的女人为主题的书,是女作家洁尘继《提笔就老》之后推出的一个以阅读女性作家的又一个私人版本。说她私人,是因为她的视角和眼神会把读者带进从来不曾想到和看到的隐秘,更敏感的地带,让原本熟悉的作家和文本有了新的诠释;另外,她的文字温婉灵秀却不刁钻艰深,又总能抠着读者的庠庠筋,让你产生深深的共鸣。如果你是女性阅读者,感受将更加强烈。
与成人文学或一般文学相比,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研究是远远落后的;而相对于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批评而言,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则是薄弱的,本书基于中国儿童文学史写作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文化研究及建构的角度,以“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尺度,对晚清民处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儿童文学史进行了现代性反思,尝试勾勒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另一种轮廓与影像。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成为作家》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近80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主要探究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留美归来的“学衡派”如何成为现代文学*顽强的“复古派”,并*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多余人”。作者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文学时间是文学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同时,对于具体文学作品,文学时间又是一种表现方式,可以从修辞论角度进行研讨。本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以现象学为主要方法,深入分析了文学时间的封闭性、同时性、包容性、游戏性、双重个体性等特征,论述了叙述时间的历史演变,以及时间对文学作品的塑形。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怀旧文学的时间形态,悲剧的时间结构,历史叙事中的时间观,小说时间与意识形态,鲁迅、巴金小说的时间形式,以及叙事作品的时间修辞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
《文史哲丛刊》主要收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精品力作(个别专集兼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章),按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本书收录了丁玲、李希凡、孙范今等26位名家学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学及其研究在走向现代进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追求。
翻阅全书,孔庆东对鲁迅“重出江湖”一章的讲述特别精彩。在老孔看来,埋头抄了十年古碑的鲁迅,就像是在深山古庙中潜心修炼的得道高人,在世事一无可为的情形下寂寞度日,只是用空负的一身绝学慰藉自己,然而他终于不能抵挡人世的呼唤,不能放弃自己的道德承担,毅然踏入风波险恶的江湖,虽然最终仍不免于寂寞,却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这中间得到了淋漓酣畅的释放:“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此,鲁迅的人格魅力才真正地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