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对时间的分析始终被置于首位。空间仅被看作一个容器、一个无足轻重的舞台 众生的命运在此展开。但近几十年来,有生命之物的这两类基础坐标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本书思考了小说世界对空间的表现,并探讨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后现代环境中,对现实的感知被削弱,虚拟取得了胜利。从而,文学所属的模仿艺术得以提出一种解读世界的全新方式,即地理批评,它同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地理与建筑领域。
这是一套专为本土创作者研发的故事课实训体系。 在长年一线编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刘丽朵老师深谙中国故事工业的规则和需求,也了解国内创作者的瓶颈和困惑,旨在通过这本书,以行内人的见解,把新手拉进故事大门,并推至大众消费者的面前。 这套相当硬核的课程将如禅宗般 直截心源 ,疾风骤雨般地把素人一举拉进故事的大门 7节主课环环相扣,原创性地提出了适应国人思维的故事创作方案;14项作业围绕主课,犹如细致的针脚,把理论缝合在笔端,只要认真完成,就能见证人生中第一个故事的诞生;此外,大量书单、问卷、tips等实用材料,帮你找到风格,找准定位,确定赛道,规划出一条前景清晰的写作之路。 这一切都将帮你缔造出一个让市场感到兴奋的故事 也许就是下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IP!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 浪漫情节 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 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 神话 ,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加减乘除是成语吗?阿猫阿狗是成语吗?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成语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成语吗? 是的,这些都是成语。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用语。成语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成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顺着历史学成语》是蒙曼老师专门给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成语课。 按照从先秦至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紧贴课本,串讲100 重点成语。 探寻成语的由来,讲透成语背后的典故,理清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活学历史,活用成语。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试图从重重的流言与遮蔽中还原词坛翘楚李清照的生平与写作。读懂这些 灵魂之问 或许会有助于一代才女的精神世界: 署名李清照的词是否都出自她一人之手? 作者列表爬梳了李清照集中词作的初始出处,对其真伪进行了简单的辨析,于是建立在这些词作之上的李清照生平也变得值得推敲。 李清照的丈夫为什么总是不回家? 此处要探讨的是词作为一种 代言体 (代他人抒情)文学,女性词作家的身份会不会带来错误预设与先入之见? 李清照是否再嫁? 这个问题如何与明清两代对李清照的作品接受纠结在一起,乃至引起当代的论战。 兼具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与理论工具,此书又有着相对扎实的文献基础,故堪称不可不读的海外汉学重磅力作。
《文心雕龙》被称为 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 ,因其 体大虑周 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 龙学 。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引领读者走进 龙学 的殿堂。
《叙事话语》是法国文学理论家、叙事学家热奈特zui著名的一部作品,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为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文本提供了一套精密、可靠的工具,也突出了普鲁斯特叙事中一直未引起评论界重视的问题。而在《新叙事话语》中,他回答了各国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叙事话语》中的论点作了修正与进一步的阐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叙事学上的新问题。
《博士学位论文:我们这样写》精选23位于近年内攻读完博士学位的学者的博士论文写作经验,这些学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结合自身专业如文学、哲学、舞蹈学等和经验,谈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方法、遇到的困境与难题、个人感受和经验等。
《反对阐释》是苏珊 桑塔格zuizhuming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 现有的目光ZUI敏锐的论文家 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其重要性不在于对具体艺术家和作品的分析和评判,而在于它分析和评判的方式。《反对阐释》集中体现了 新知识分子 反对阐释 与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上古神话研究是闻一多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从他20世纪30年代初任清华大学教职开始,到40年代初在西南联大撰写《伏羲考》、授课 古代神话 为止,时间跨度约十年。本书收录闻一多代表性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九篇,除《伏羲考》《姜嫄履大人迹考》《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等经典成果外,还收录了普遍被人忽视的《东皇太一考》。他的神话学研究既运用中国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外国的民俗学、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颇具启发性和创新性。
一九八〇年,科塔萨尔受邀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一门为期两个月的文学课。 本书由当时作家所做八场讲座的录音转写而成。天性顽皮的他和学生 合伙 做起了游戏,要将文学讲得趣味十足、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十三个小时的座谈内容揭示了科塔萨尔的写作秘密:对幻想故事的解读,文学中的音乐性、幽默感、游戏性,幻想与现实主义,对自己作品和创作之路的分析 科塔萨尔再一次施展魔力,将文学课也变成一场郑重其事的游戏。 《文学课》是一个邀请,伟大的作家科塔萨尔郑重地邀请您参与其中。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王尔德、拉希尔德、玛丽 科雷利和奥利芙 施赖纳等。
本书1995年首版,作者彼得 巴里是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英语系教授,自1981年开始,常年教授文学理论课程,他在南安普顿的 LSU 高等教育学院开设的文学理论课是英国教育史上最初为本科生开设的文学理论课,他几乎每年都会在牛津大学雷利学院的文学理论日上一节课。本书是彼得 巴里多年研究和经验的总结,经过三次修订和增补,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入门教材,累计销量超过35万册,被誉为"在塑造英国和北美的理论教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从英国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开始,以自由人文主义为开端,指明了英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条"轨迹":一条轨迹可称之为"实用批评",往往围绕具体作家作品做深入分析,由此产生出"细读"传统;另一条轨迹在方法上更多是理念先行,倾向于思考有关文学的一般问题。之后,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有些小说令人手不释卷,有些小说却令人昏昏欲睡,趣味的差异决定小说的优劣。研究小说的趣味,便是研究如何让读者长久保持注意力的技术手段。 经典谍战小说《潜伏》《借枪》作者龙一,总结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技术和经验,剖析海明威、毛姆、老舍、杰克 伦敦等文学大师的中短篇小说文本,拆解小说的各个元素 开端、转折点、主要人物、对抗人物、次要人物、喜剧人物,阐述小说趣味性的十五个来源。同时,讲述《潜伏》《借枪》《代号》等作品,如何改编成热播影视剧的经验。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 严肃 。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 严肃小说 ,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 钱德勒、厄休拉 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 莱姆等 类型小说 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 严肃文学 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 严肃 与 类型 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意味着活力,还是 堕落 ?身为读者,应当如何看待这种交融,是提出 严肃点!文学 式的呵斥,还是继续沿着这个交叉点,享受这种交融带来的新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上路,《鲤》邀请数十位创作者一起讨论、思索,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这些文字也许无法
著名学者、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 中华民族 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 新文化史 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