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本书是布朗肖重要的作品之一。 谈话 是书的半成品,尚未成为有作者签名和封面包裹的书。在这些字字珠玑的谈话里,布朗肖与作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机锋为我们理解法国当代思想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不读经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问题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么?《诗经》《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国人 初的政治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的来源。读懂它们,会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认知,可以如此开放、自由。 这本书是“经典摆渡人”杨照的十堂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杨照以“历史式读法”而非强加现代观念的经典新读,还原经典文本于原初的历史语境,聆听它们对各自时代问题的回答,带你重新认识中国的“轴心时代”;以“文学式读法”沟通古今心灵,谛听千年前的隐秘心事,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启示。 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全幅可能,进而审视现实。重读千年经典,
作家的激情与文采、学者的广博与严谨、西方文学目前的绚丽风景,在本书中俱有很好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师生中风靡流传近二十年。此次修订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一个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11幅插图。该书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后也受到欢迎,清末、民国乃至当代多次出版,广为流传。此本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绘者不详,约绘制于清光绪时期,书前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戴兆春序。本书为山东大学王承略教授解读版,书中除原版的文字、插图外,新增对原文的解读和原诗(《诗经》原文)。此外,王承略教授还将原书中的同类名物进行归类,以方便读者理解。
汪灏,字紫沧,安徽休宁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奉命入南书房供奉,次年钦赐进士,入翰林院授侍读学士。参与纂修《御选唐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韵府拾遗》《物类辑古》《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等。他一生著述颇丰。《知本堂读杜诗》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著成,同年刊印。“知本堂”为康熙皇帝御书所赐。汪灏此书对杜甫全部诗作按照编年悉加注解,先列年代、杜甫年庚行止,然后列出诗目。卷一至卷二十三为正集,凡一千四百零七首;卷二十四为附录,录别本增入或他集互见者凡四十八首。
汪晖“鲁迅研究”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时期以来从内在视野重新理解鲁迅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以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通过对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及其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 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本次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 补刊了1988年作者博士论文所附参考资料,还一并呈现了前三版的序、导论、后记和跋语等。
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文、事迹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美术史的角度,则可以看出同一个陶渊明,在不同朝代、不同画家的笔下表现的重点和手法有何变化,进而可以探寻这类绘画题材和画法之继承与创新的一些线索。
汉字由人而生,是人的见识和智慧的外在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大抵都逃不过汉字的表述。阐释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好学深思的人进一步深入认识汉字的文化需求。但脱离文字学材料与理论,根据各自知识背景和表达需求加以解释,带有随意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汉字说解。本书通过开放性设问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汉字阐释理论实践的可能性和误区。在传统文化热的当下,本书不失为一部出色的大众了解、理解和实践汉字阐释方法的基础读物。
本书以南朝的“贵族社会”性质为理论基点展开论述,分为“历史篇”和“文学篇”两大部分。“历史篇”中,作者从南朝“贵族社会”及“贵族制度”出发,利用有限的史料,勾勒出王融的人生梗概,结论详实可靠。本书将“中世贵族文学”分为三大类型——“宫廷文学”、“朝堂文学”、“贵族生活文学”,从这三个方面对王融文学创作做出了全面分析,揭示出南朝文学的某些新特点。全书文字典雅,研究精细,其论证过程和结论对当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敦煌文学,强调敦煌文学的仪式性和表演性,内容涵盖敦煌文学的历史演进、敦煌文学的作者队伍、敦煌的经典文学、敦煌的唐诗、敦煌的白话诗、歌辞、俗赋、小说、讲经文、变文、婚仪文学以及敦煌文学在中国文学 的地位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