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 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是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石。《伊利亚特》全诗分24卷,15693行,主要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因女俘为主帅阿伽门农所夺,盛怒之下拒绝作战,希腊联军因此受挫。后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再度披挂上阵,终于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联军转败为胜。《奥德赛》全诗共24卷,12110行,叙述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联军英雄、伊萨卡王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返回故国,夫妻团圆的故事。奥德修斯勇敢机智,在特洛伊战争中献木马计,希腊联军终于获胜。回国途中历尽艰险,先后制服独眼巨神和女巫等,又被女仙卡鲁普索留
《神曲》是意大利 诗人但丁历时十余年写就的一部古典长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全诗以旅人但丁在黑林中迷路为起点,讲述了他在维吉尔的指引下,穿过地心,走出地狱,攀登炼狱山之顶,随贝缇丽彩层层飞越诸天, 终得睹三位一体的故事,是一场集魔幻、新奇、恐怖、惊险、智慧于一体的奇境之旅。全诗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每三行自成单元,隔行押韵,首尾相应,形成中外文学 的均衡对称。 理想国此次引入的《神曲》译本,是香港知名翻译家黄国彬历时二十余年, 以意大利文译成的三韵体《神曲》中文全译本。 程度传达但丁原诗风貌的同时,以百科全书般的详尽注释,为读者厘清中世纪的宗教变革、神话典故乃至历史脉络。领略《神曲》奥义,有此一卷足矣。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为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基石。全诗分24卷,15693行,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克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奥德赛》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为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基石。《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1.《一个博物学家之死·进入黑暗之门》(1966/1969)定价:66.002.《越冬·北方》(1972/1975) 定价: 72.003.《田野工作·迷失的斯威尼》(1979/1983) 定价:76.004.《斯泰森岛·山楂灯笼》(1984/1987) 定价:78.005.《幻视·酒精水准仪》(1991/1996) 定价:78.00本书是“文学纪念碑”希尼诗集单行本系列5卷本,每本书含有2部诗歌,中英对照,完整的单行本有助于 好地理解希尼创作的阶段性特征以及 为重要的延续性。《一个博物学家之死》初版于1966年,曾获得乔蒙德利奖,格雷戈里奖,萨默塞特·毛姆奖和杰弗里·费伯纪念奖。《进入黑暗之门》初版于1969年,继续耕耘着 本诗集《一个博物学家之死》(1966)以惊人方式开掘的犁沟。这些诗以早期特有的感性和写实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的乡村成长经历,从当地的铁匠铺,到内伊湖 , 在沼泽地防腐的蓄水中结束,并展望他的下
此三卷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全集》的译者为塔里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玮,她在浙江大学师从张德明教授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时,就选择了艾米莉为研究对象,并译有《安于不定之中:狄金森诗选》,著有《艾米莉·狄金森的“空间诗学”研究》。(此外译者于《国外文学》《当代电影》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诗歌、散文散见于《诗歌月刊》《江南诗》《绿洲》、湿人聚乐部、阿拉尔文艺等杂志与网络平台。) 因为狄金森在生前拒 以一种 为信实的、权威的姿态发表自己的作品,她的诗歌主要由后人编辑出版,现存近1800首, 版本中约翰逊版共1775首,富兰克林版共1789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并趋近狄金森的诗风,保留其独特形式特点,努力呈现狄金森追寻崇高并不满足于优美的心灵探寻者形象。
本诗集共收诗1114首,较前一版(《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 阿米亥诗选》)新增543首,包括总计1078诗行的全本自传体长诗《图德拉最后一位便雅悯的游记》,以及译自希伯来语原文的长诗《在公共花园里》(选段)和《开合开》(按希伯来原版体例编排)英译本未译的诗作,并且本诗集还据希伯来语原文对旧译文字、译诗排序和各集题名作了校订与调整。耶胡达 阿米亥是首位用现代希伯来语口语写作的诗人,傅浩先生在翻译时则使用尽量接近口语的精炼的当代汉语,以期在风格上接近原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研究英语十四行诗的历时演变,抓住英语十四行诗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纵向梳理其发展脉络,厘清诗人及诗作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纵向维度的研究包括早期译介、转折过渡、繁荣发展、再次复兴、现代元素五个层面的问题。下卷研究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传承,从几个横断面对诗歌进行把握,开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探索。横向维度的研究包括主题嬗变、风格演绎、意象传承、韵律变迁、结构调整五个层面的问题。作者从文本出发,深入英语十四行诗内部,进行大量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同时,把十四行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挖掘其发展过程中的传承关系;进而通过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研究,使读者充分认识和理解十四行诗,从而凸显该研究的中国特色。
英国十八世纪墓园诗派创始人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的诗集《夜思》(Night Thoughts)记录了诗人在妻子和继子去世后的感触,从 初的怨天尤人逐渐转变为接受命运不公,并对死亡、美德、人性等话题展开思辨,出版后一跃成为仅次于《 》的畅销书,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称赞其为“人类天慧创造出的 为恢弘灿烂的诗歌”。该书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艺术思想指南,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名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采用了英国浪漫派诗人兼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对该作的配图版,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巴黎的忧郁》所描绘的当然是巴黎的风光,但不是灯红酒绿的巴黎,而是巴黎的另一面,满怀忧郁的诗人眼中的巴黎。诗中有许多梦想的、幻觉的描写,但都是扎根在现实之中的,到处 洋溢着嘲讽、讥刺、厌恶、绝望、咏叹的旋律。令人注意的是,诗人的眼光总是面向着底层的社会,显示出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也可以说,流露出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把穷人击倒 吧》那一篇,诗人已经意识到:光靠怜悯、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激起穷人们起来反抗,诗人说他自己的精灵是“行动的精灵”、“斗争的精灵”,这种斗争哲学,无疑是有煽动性的,简直令人感到是在号召穷人起来革命,这也就无怪乎当时的杂志拒绝刊载这首诗了。 《巴黎的忧郁》是波德莱尔晚年的杰作,它为法国散文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这部散文诗在波德莱尔生前并没有
《水与土》收录意大利隐逸派诗人夸西莫多的诗歌170余首,分别选自《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厄拉托与阿波罗》、《日复一日》、《乐土》和《给予和获得》等诗集。夸西莫多的诗歌,是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写照,也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剖白。他用浓烈的感情,涂抹时代生活的悲剧,又把热烈憧憬的理想,洇染在感情的多种色彩之中。他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自然、朴实的韵律,诗歌的节奏同人物感情的起伏丝丝入扣,发生动人心弦的共振。因此,他的诗歌写景时瑰奇独特,抒情时低徊吟唱,常常兼有绘画作品的明丽色彩和音乐作品的优美音韵。
本书收录了20世纪上半期瑞士作家、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瓦尔泽的诗歌60多首。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