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贡献、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历代经史典籍的重评发展亦意义重大。该书是洪迈博览群书、经世致用数十年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宋代的笔记小说数以百计,此书问世近800年来堪称是其中的出类拔苹之作,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从此成为历代皇室所必藏的珍籍。受到了皇帝,高官,幕僚,学者及普通百姓的普遍青睐,是广大读者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本书体例,分为两编,各自成册,上编係柳如是诗文,下编为有關文献。上编所據,胥用善本;版本说明寫入卷端,以助检核。下编多援引古书,袭用成文。一字片言,必標出處;所出之书,或有并见,標最初者,最初之书未见,標所引者。所據底本,多有别字異体,此依様摹寫,略求形似,以存本真。引文粗为校勘,凡增字用〔〕號,衍字用;改字用[]号,排人误字之下,必要之處,间作校语、按语,随文以行,以俾取捨。《柳如是别傅》都證陈子龙、谢三賓诗词綦详,關涉柳氏之作者,俱按陈氏之见解收録,别为卷次。所收柳氏书画文物,有见必録,聊供帝参,不作考證。如《序》所言,本书實乃《别傅》之附编,職是之由,凡柳氏事蹟见于錢谦益集者不绿。陈寅恪先生诗殿之上编卷后,以示敬意。
近二十年来,随着潘家园、旧书网等交易平台的崛起,涌现出了颇多致力于旧书流通的书贩,上演了一幕幕离合得失的故事。作者嗜收藏,并曾一度介入旧书业,因而得以就近观察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与旧书业生态,也熟悉不少罕为人知的当代旧书业秘闻,乃以极生动流畅的笔墨书写成文,集为《书贩笑忘录》之书。另有一篇写英国旧书商的文字,系作者旅行见闻,可当海外访书记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