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山姆 谢泼德的 家庭三部曲 、大卫 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 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 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 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所选剧作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人之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同时,本书收入五位译者分别为五位剧作家的作品所作精彩导言。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
京剧,有国剧之称。京剧的历史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来自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与秦腔、汉调合流,并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民国时期京剧发展迅速,“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艺术的空前繁荣。大量的京剧戏目上演,并由百代、胜利、蓓开、高亭、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灌录唱片广泛传播,留存于今,成为中国及世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京剧大戏考”出版项目志在收集汇编、修订修复1949年前录制出版的京剧老唱片浩繁的唱词和录音,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研究、收藏。“京剧大戏考”项目将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净、丑等行当分卷分期出版。先期出版的“老生卷”由文本和
本书汇集了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两位艺术家陈永倞、冀淑平八十余篇著述,写作时间跨度为1936-2000年,展现了这对剧苑伉俪六十余年的话剧人生和艺术成就。本书由他们的子女编撰,分为上、下两册共含五篇。《绪篇》,由从事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陈小眉撰写,概括阐述了本书的的主旨和内容。《陈永倞话剧生涯》,主要以时间脉络为主线,依其人生三个重要阶段:作为热血戏剧青年的剧专时期、走进艺术鼎盛期的青艺岁月、参与创建和辅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晚年时光,汇集了他的相关著述和百余首诗作。《冀淑平舞台春秋》,主要以一系列剧目的角色创造为主线,辑录了她在《万尼亚舅舅》《娜拉》《远方青年》《权与法》等剧目中角色创造的文稿,以及她对相关艺术活动的记述或回忆;这两个主体篇章中也辅以专家、媒体的评述,有关背景资料和子女对父母
《周信芳画传》是由周庆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上海京剧院合编的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重点图书。本书系为赓续先生艺脉、继承先生精神而编,汇集北京、上海多位资深专家共同打造,收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京剧院及众多藏家的珍藏照片,分“评传”“画传”“年谱”“附录”四部分,图文并茂,制作精良,全面、系统、清晰地展示了周信芳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本书是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的图录,展示了金银器、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墓葬壁画等精美多样的遗物,介绍了慕容鲜卑的发展历史,涵盖了农业、军事、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包括汉文化、西域文化、胡人文化、佛教文化等。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三燕龙城的发掘,使得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为全世界的观众朋友们奉献了一场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的艺术盛宴,成为传统文化成功“破圈”的典范之作,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在观看演出后,主动探寻《千里江山图》所反映出的文化及宋代美学。无疑,《只此青绿》的演出又一次掀起了“千里江山文博热”,这种“文博热”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人们追逐的热点。“文博热”背后,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将肩负起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与途径,将古老的文
本书《晚清文人戏曲创作变革与史实研究》是对晚清时期(1821—1911)文人创作的曲牌体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的总体研究。戏曲创作变革方面,突出系统性和前沿性,考察晚清文人戏曲的曲家特征、创作内容、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心态、文体特色等方面的特点与变革,进一步丰富晚清时期传奇杂剧和文人板腔体新剧变革的整体研究,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史实研究方面,本书以文献考察为基础,突出从戏曲家史实、戏曲剧目等内容的考证和辨析,并在附录部分以文献编年的形式,呈现戏曲家生平交游、戏曲创作与刊刻、期刊刊载等情况。为进一步梳理和考辨晚清文人戏曲家史实文献、全面挖掘和整理晚清文人剧目文献奠定基础。本书对深化戏曲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这部合集中,陆洪非、林青先生的其他剧作以及由舞台剧演绎延伸的影视剧作品也都选入,在此不再一一介绍。中国戏剧自诞生之日起,800年间演绎的剧目(包括民间草台与市井花台)难以计数,但能够长久流传活在百姓生活里的并没有多少。唐、宋、金时存篇甚少,元有关王马白,明有汤显祖,清有“南洪北孔”之说,延至京剧则集800年之大成,剧目有l280余种,可谓名剧璀燥、大家辈出,然细究起来,活在人们心中的全本大戏也屈指可数。地方戏全国有300多种,至今仍有活力的也越来越少了。当然,以中国之大,每个剧种有几个剧目能够流芳百世,那也就蔚为大观了。黄梅戏至今仍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又因为有《天仙配》《女驸马》《风尘女画家》这样的好戏广为流传,相信黄梅戏还会有可持续发展之生命潜力,但她要想有更多的大戏像《天仙配》《女驸马》《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