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享有极高的评价。 朝 表示早年时候, 夕 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 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 回忆文 。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此文集作为 回忆的记事 ,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本书除了《朝花夕拾》,还收录了《故事新编》全部篇章,以及《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部分篇章。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是文学大家史铁生等文坛名家的散文合集,梁实秋、季羡林、肖复兴、汪曾祺、刘心武、丰子恺等半个文坛鼎力合著,收录《散步》《扶轮问路》《墙下短记》《清塘荷韵》等40篇散文经典作品,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阅读试题,一本书阅尽华语文学艺术精华,其内容涵盖作者的回忆,忆往事、怀亲人、念旧友、追故人、感人生,以及日常生活中、旅游途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笔触描摹出生活本质的肌理,流露出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是适合当下读者的暖心之作。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本小册子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 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 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 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读者通过《经典常谈》来亲近我们的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
《呐喊》 1923 年8 月,《呐喊》由北大新潮社初版印行。初版的《呐喊》由鲁迅先生编辑定稿,收录了他1918 年至1922 年间发表的15 篇小说(在1930 年《呐喊》第13 次印刷时,作者将《不周山》抽去,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中)。 该书的封面和版式由鲁迅先生亲手设计,甫一上市便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版本。 本次重版我们着力于为读者重现初版《呐喊》的原貌。在编校方面,除了将初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之外,仅改正了初版里个别的文字、标点和知识性的错误。初版中大量鲁迅的习惯用字、用词和句式等,均按原样保留。在装帧方面,则采用了双封面设计,其中的内封即是精修复原的初版封面。 《彷徨》 1926 年8 月,《彷徨》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初版的《彷徨》由鲁迅先生编辑定稿,收录了他1924 年至19
《欧仁妮 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写实的笔墨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家的罪恶手段:葛朗台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放高利贷;查理贩卖人口、偷税走私、勾结海盗等。同时,还生动地刻画了葛朗台的爱财如命:妻子病危,他竟舍不得请医生;妻子死后逼迫女儿欧仁妮放弃继承母亲遗产的权利;眼看着弟弟破产自杀而不去救助;逼走了侄儿,制造了欧仁妮的爱情悲剧。 作品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仁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中国神话学领域开山之作。 茅盾先生通过列举中国古籍里的各家学说,同时与西方的北欧神话、希腊神话等做比较研究,引人类学之精华入中国神话之研究,其中不乏严谨独到的分析考证与风格鲜明的批判精神,前无古人地开拓了中国神话研究的新天地,可谓独步学坛。 本书的问世不仅拉开了中国神话学的序幕,更是茅盾先生向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看齐的一个创举,让世界发现中国神话的同时,也铸牢了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呐喊》是鲁迅久富盛名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扛鼎之作。收录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包括其代表性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初版诞生近百年来畅销不衰,影响深远。更有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的语文教材。《呐喊》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她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1924至1925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 表现得深切 、 格式的特别 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他的作品堪称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面镜子,不失为现代文学的典范。
宋志坚编著的《孔子论鲁迅辩》是一个特殊题材的杂文集。在孔子大热与鲁迅偏冷的当下选编这个集子,或可称为“国学热”中的“冷思考”。“孔子论”,不随大流而再将孔子神化为圣人,却也并不将他妖魔化。作者只将他当做一个人:一个出类拔萃的古人,既有其人格魅力,也有其人性缺陷;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既有其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也有其思想局限以及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鉴于孔子长期以来被当做“圣人”而如今又在“圣”起来的历史与现实,对于孔子,难免“挑剔”。但“尊孔”也好,“批孔”也罢,都立足于“识孔”,至少是言之有据,决不瞎说一气。“鲁迅辩”,不赶时髦而随心所欲地去非薄鲁迅,却也不想神化鲁迅。将鲁迅当做“现代圣人”的迹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有所显现。如今有些人之以“做鲁
美国青年拉里曾参加一战,目睹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对人生心存迷惘。战争结束后,拉里渴望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在巴黎游荡,并从巴黎出发遍游全世界。后来,他在印度宗教的神秘中顿悟,随后返回美国,过上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毛姆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拉里探求人生意义的历程,揭示了精神追求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
《生命本来从容》 本书辑录了汪曾祺回忆故乡风俗、师长旧友的经典散文。在书中,作者的家人亲友、乡野俚俗、江南水乡风情,以及各色各异的西南联大师生,如带着情书逃警报的金岳霖,在草地上讲《离骚》的闻一多,指导自己以真性情写文章的沈从文等,都在作者满怀温情的笔下一一复活。 汪曾祺爱人、爱草木鱼虫、爱蔬果美味、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他对家人故乡的怀念、对西南联大师生的描述无不饱含深情,虽行文澹远,平白如话,展现读者眼前的却是五味俱全、多姿多彩的生活。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 本书辑录了汪曾祺写草木虫鱼的经典散文。他不仅有着天真、纯澈的 草木之心 ,也对生活怀有无比的热爱,在他的笔下,总是萦绕着菖蒲与桂花的香气和野草根的甜味。鸟木鱼虫,再平常不过,可若是有心人,草木亦平生。汪曾祺爱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