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 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
《艺术的力量》揭开西方艺术史的光辉一页,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故事,感受艺术中独特而又震撼的力量。BBC 年度巨献《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荣获“国际艾美奖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摄影”( 纪录片类) 等多项国际大奖。同时出版了《艺术的力量》图书。该系列结合了戏剧化的重塑、壮观的摄影技术以及西蒙·沙玛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叙事,将带领观众回到八件的艺术品诞生的重要历史时刻,重现伦勃朗、凡高、毕加索等八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 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书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鲜为人知、扣人心弦的故事。回到危险又以救世主自居的罗马、富裕如暴发户般的阿姆斯特丹、偏执狂般而又富有革命性的巴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在富足和正义的表象下令人窒息的英格兰、普罗旺斯的院和妓
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学科成熟和深化的标志,在欧美国家有关人文社科方法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专业细分、操作性强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学者也认识到不重视方法研究将不可能推进学科进步,并由此加强了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这本著作,围绕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从设计艺术研究的范畴、特征、方法体系、文献综述,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诸多方面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一本有益于设计艺术研究入门和深入下去的重要教科书。
《如何看懂艺术》是艺术经纪人、知乎艺术达人翁昕趣讲艺术的靠前辑。本书从欣赏西方艺术的靠前站——意大利开始,由翁昕带领读者重回艺术的诞生地,亲临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米兰古城,游走于大大小小的美术馆、教堂与屹立千年的名胜古迹,零距离欣赏艺术名作。 作者翁昕是一位艺术经纪人,也是知乎“艺术”“艺术史论”话题很好回答者,面向入门级艺术爱好者普及艺术知识的经验相当丰富。在他的讲述中,再“高冷”的艺术品都能找到欣赏的切入点,讲出有趣的故事,让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也能轻松看懂艺术。他的“不艺术不幸福”个人专栏,文笔风趣、考据严谨,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深受各领域知识类大V喜爱。
不安于现状和勇于突破的冒险精神驱使希腊人和罗马人从一个问题迈向另一个问题,而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意味着 高层次的突破。 《库罗斯》通过网格图案从石料中被逐步释放《掷铁饼者》以巧妙的构图展现了螺旋的张力宙斯神庙借助生动的浮雕为肃穆的建筑增添了活力《城市景观》壁画运用前缩透视技巧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打破既定规则、颠覆传统、革新技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大胆的希腊人和务实的罗马人毫不犹豫地复兴或改造前人的作品,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成功的象征。遵循着“改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做另一个改变”的基本模式,他们大胆而直进地向石像、青铜像、绘画等领域出击,创造出了“对立平衡”“前缩透视”“失蜡法”等技法。 终,这些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和艺术理念,不但成为后世 的典范,还将西方甚至全世界
编辑推荐 置身于不可抗拒的西化潮流,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从不缺乏“他者”的眼光,亦要凭借向“他者”看齐才能获取文化上的自信,但是这本小书能够带你“穿越”回历史的真实,去重建一个“去西方化”的中国美术史。 现如今秦俑和唐三彩被摆放在橱窗里、厅堂中、广场上供人们品评、观赏,但你可知它们在古代都是地下之物,是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最晦气、不吉利的东西?这就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给予西方式祛魅的结果。祛魅让艺术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艺术,但也让真实的美术史变得扭曲、错位。 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我们需要适度返魅。历史的记述总是枯燥的,但这趟返魅之旅却是一个童话般的旅程。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唐三彩女俑、三星堆青铜立人、霍去病墓前跃马像通通活了过来,九色鹿、芙蓉*和钟
本书选取16位充满个性的插画师,配以270余幅精美的插图, 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成长故事,也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他们的画作烙下的鲜明印记。 这些来自不同 的插画师活跃于19-20世纪的出版界,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时代以创造性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个时代亦广为人知。热爱图画书的读者在欣赏之余,还可以充实自己对儿童绘本发展历史的理解。
如何让大众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简捷明了地掌握和提高自身艺术学方面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本书密切联系其一线工作实践,将艺术学的核心素养以若干主题的形式展开,兼顾可读性、实用性、通俗性,但也不失学术性。本书分
蒋勋著的《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精)》讲述了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特,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了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梅特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塔希提寄回了他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 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 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立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应该说是开始于1907年,因为这一年毕卡索创作了后来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农少女》。立体派作为一个团体,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1907年,亨利·卡恩韦勒尔在巴黎维尼翁路28号开了一个画廊,随即这里便成了青年艺术家的交流中心。这位画廊老板介绍毕卡索与布拉克相识。翌年,一个以布拉克和毕卡索为核心、由画家和诗人组成的团体在蒙马特形成。这个团体就是“洗衣船”集团,它以毕卡索、雅各布、格里斯居住的蒙马特拉维尼昂街13号一幢破旧木房的绰号命名。它的成员还包括诗人阿波利奈尔、萨尔蒙、雷纳尔等人。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立体派》对其核心人物毕卡索及各个主要分支流派分别予以了详尽的介绍,既严谨又生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声势最为浩大的一场艺术运动应该就算立体主义运动了。这
本书在吸收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作为研究对象,凡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可谓一览无遗。非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但为笔者所见、所知的葫芦形陶瓷器也尽可能一一收录加以采用。本书的特色是:宫藏的葫芦形陶瓷器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相结合;文物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突破了就物论物的窠臼,给读者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和审美知识,从而揭开了深藏宫中的各类中国古代葫芦形艺术品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