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原始文化的大量文化类型器中,属于艺术类的文物门类繁多,学者们根据自己的意趣,进行个案研究、专题研究或部分综合研究的都有,如对玉器及其纹饰的研究,对彩陶及其花纹的研究,对陶塑(动物或人物)的研究等。有的研究还相当深刻,有的有专著发表,但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具有开系统研究之风,成辑要综合之功的意义。
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艺术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为读者构筑一个西方艺术的基础框架,以便读者了解西方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探究深奥的艺术理论并非本书的目的,作者更愿意向读者介绍西方历代大师的生活、创作,画中和画外的轶闻趣事;讲述艺术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犹如在一座西方艺术博物馆中漫步一般。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书法精严中见飘逸,圆熟而浑厚,是赵孟頫楷书的经典之作。《三门记》是元大德年间重修玄妙观山门之后所立之碑,原碑石曾失落,1990年后摹刻重立一石。
艺术学的讨论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将涉及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的价值方位、艺术活动体系和艺术种类的特点等有关艺术的基本问题,目的在于展示艺术活动的规律。 艺术活动不仅包括艺术创造,还包括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人类活动。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创造、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内部环节。艺术原理将着重讨论这些内部环节的问题,同时不能忽略与艺术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也是《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第2版)》的基本框架。
本书选取的国画作品有静的山村、晨歌图、丘陵春早、山涧飞瀑等104幅山水画。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爱。与其他绘画图书不同的是,“延风说画”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文字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对每幅画作都进行独到的点评,帮助读者赏画,相信对美术爱好者会大有裨益。
山水画是中国画传统中在审美特点和形式风格等方面极具典型意义的门类。这本(陈培伦国画山水》是画家陈培伦先生多年潜心创作的结晶,共收录了88幅图。其中包括《黄山吟云》《闲云流水》《江陵千里》三幅长卷图。全书绘图精美,尤其是对三山五岳的描绘,山水形象刻画生动自然,气势磅礴,意境苍莽,足见作者绘画之功力。
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那么,什么是审美经验?它的构成和特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产生它的心理态度是什么样子?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审美经验大致有下述六个特征:1、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引如此强烈,以致使人忘却一切优虑,专注于眼前对象。2、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象是在海妖的美色中陶醉了。3、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度,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4、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独有的。虽然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快乐,但那些快乐是来自于气味的嗅觉或味觉。而人的审美快乐
《叛逆的思想》为阿·伯·奥利瓦中心的著作,他的理论从此发源,被西方公认为是天才的著作,亦被意大利艺术界推为25年来艺术批评最重要的成果。
易中天先生主编的这本《艺术的特征》,是我社于2002年10月出版的。该书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走进社会科学丛书”之一种。作为易中天先生的一本学术著作,却湮没在书海中,殊为可惜! 今天的易先生,因讲“三国”而声名远播,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人们误以为他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殊不知,易先生虽涉猎广泛,专攻的却是美学。他的代表作就有《 美学思想论稿》、《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艺术的特征》就用他一以贯之,看似轻松而又洋溢幽默色彩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艺、建筑、戏剧、电影、文学的特征。今天,我们重版易中天先生主编的这本《艺术的特征》,是想让读者诸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易中天先生。 此次重版,除了对版文字做了订正外,还添加了一些图片,为的是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轻
《枕边算法书 》d1章重点讲解各种常见算法,d2章主要介绍几种相对少见的算法,第3章和第4章探究其他程序员编写的代码,从中总结算法应具备的特点,以及程序员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必须培养的能力。书中以日常对话般浅显的叙述方式,帮助专业开发人员、刚刚踏入软件开发和编程门槛的初学者体会程序设计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
本书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创造的动力问题。论述范围涉及到各类形态的艺术创作。回答了古往今来的艺术创造“为什么”和“怎样为”的问题。亦即:究竟是什么力量激发、推动、维持、谳节艺术创造?或者说,艺术创造中怎样才能获得并保持一股生生不自的生命与文化的活力?本书展开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作为“广播电视文艺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还特设专门的章节以讨论电视艺术的创造动因。本书适用各相关艺术领域的学习者、创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对于电视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有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