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到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
大唐风采,润泽古今,惊艳千年。本书首先回顾了大唐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然后重点介绍了陶瓷、乐舞、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充分展现了唐代艺术珍品的魅力,再现盛唐风貌,带领读者领略唐人包容开放的审美观念,感悟雄浑开阔、绚丽璀璨的大唐气象。
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除了物质、科技等方面的极大提高之外,精神方面的很好成果也层出不穷,而且,社会越发展,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不错越强烈,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满足了人们精神方面追求提高的需求。本书旨在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藉由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习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你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书讲述的是历目前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们感激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与我们很好相近的人过去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
近现代长三角地区美术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还留下了丰富的美术教育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遗产既涉及相关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事关所在地区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将丰厚的美术教育遗产转化为提升区域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是研究与保护这些美术教育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作者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王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 章 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蜾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伺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 ,每一章 部介绍了各个王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 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谚王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帚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点和风格
拜占庭艺术风格十分经典并流传至今,其帝国在历 持续了一千多年,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接壤处,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传统深深影响了东欧及俄罗斯部分地区的文化风俗,其文明也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艺术的史学读物,全书划分为五大部分,采用了图说方式向读者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内容。 在文化上,希腊和西亚的文化对拜占庭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从希腊文化中获得了对人的形象的关注,比如特有的比例感和美感,整体较为典雅美观;也从西亚文化那里吸收了豪华和恢宏的气质,正是在这期间,拜占庭帝国确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完善了伟大的建筑体系,并且传播了自身的艺术风格。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既能学习拜占庭艺术文化历史,了解拜占庭
“不可错过”系列是一套介于石窟导览性质的丛书,包括云冈、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龙门等石窟。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石窟,划分出“不可错过”的具体景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采用小开本、轻型纸, 实用性,让观者随时能 快了解到每一洞窟的“不可错过”。 本系列虽涉及有关 的图文内容,但均以艺术的角度出发,突出其艺术价值。 本书为“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依次介绍云冈的开凿历史以及1-41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洞窟时,又将每一窟中“不可错过”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云冈的每一寸风景。
本书在吸收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作为研究对象,凡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可谓一览无遗。非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但为笔者所见、所知的葫芦形陶瓷器也尽可能一一收录加以采用。本书的特色是:宫藏的葫芦形陶瓷器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相结合;文物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突破了就物论物的窠臼,给读者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和审美知识,从而揭开了深藏宫中的各类中国古代葫芦形艺术品的神秘面纱。
汤晓丹 (1910.2.22-2012.1.21) 导演。福建华安人。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岁随父回国。1928年在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习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上海,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 。先后导演戏曲片《白金龙》、故事 片《飞絮》、《飘零》等。1934年后,在香港执导影片《翻天覆地》、《金 屋十二钗》等,揭露社会黑暗。抗日战争爆发后,导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香港沦陷后,拒绝日本占领军 合作拍片的要求,潜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揭露国民党 腐败统治的《天堂春梦》等影片。1949年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导演反映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军战斗生活的 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其中《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
本书介绍了法国艺术家亨利 里维埃这位不该被艺术史遗忘的创作型版画家和图片画师。在印象主义和日本主义激烈碰撞的那个时代,他的全部作品,从“黑猫夜总会的影子戏”章节里的版画到“曲折之路”章节里的水彩画,充分吸收了浮世绘的创作特点,表现出法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刻里的自然风貌。他每个系列作品的名字都很迷人,比如《时刻的仙境》《布列塔尼风景》《海,海浪研究》《西北风吹》《巴黎风光》《铁塔三十六景》…… 一一见证了艺术家对大自然诗意又凝练的观察视角。亨利 里维埃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色彩大师,19世纪末,他在彩色版画领域的创新令人惊叹。本书集合了亨利 里维埃的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木版画、石版画、蚀刻版画和水彩画,足见他对图像艺术研究之广博;此外,还精选了他私人收藏的一部分画稿和日本版画,能让我们更接近
《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
“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的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作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回应,浪漫主义艺术家寻求自我表达以变革当时的艺术观念。他们将艺术视为改变社会和精神的媒介,催生了一批欧洲伟大的艺术、文学和音乐作品。本书将浪漫主义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复兴运动联系起来,呈现浪漫主义艺术运动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不可错过”系列是一套介于石窟导览性质的丛书,包括云冈、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龙门等石窟。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石窟,划分出“不可错过”的具体景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采用小开本、轻型纸, 实用性,让观者随时能 快了解到每一洞窟的“不可错过”。 本系列虽涉及有关 的图文内容,但均以艺术的角度出发,突出其艺术价值。 本书为“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依次介绍云冈的开凿历史以及1-41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洞窟时,又将每一窟中“不可错过”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云冈的每一寸风景。
《公共艺术概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名课程主讲教授邹文博士根据其教程讲义完成的著作,经历了20余年公共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砥砺,就若干公共艺术常识、要理、特质作了全面探究、解析或总结,是一部系统、精要、深入而专业的公共艺术知识读物。 《公共艺术概论》作者不仅执教公共艺术本、硕、博的课程,还在国内多个与公共艺术相关的组织长期参与执行及领导工作,熟悉中国国情背景和制度条件下的公共艺术情况,图书编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基于作者在60余国300余座名城和文化遗址考察和从事公共艺术的“在场”与“直击”的优势经历,《公共艺术概论》展示出400多幅案例图片,配合30余万字深入浅出的文字论述,图文并茂、透彻中肯、立论系统,展现了公共艺术的国际视域和研究动向,堪为公共艺术教研与实践的书。
《艺术是生命的密码》为艺术理论文集,收录了画家陈家泠在数十年从艺生涯中写下的文章,阐述了他对艺术的观点和看法,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发人深思,让人回味。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为陈家泠的短文集,第二部分为他与诸多艺术评论家的对话,第三部分为陈家泠在美术学院授课时的讲义内容,第四部分为其个人从艺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