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面对空白的纸,不知该从何下笔吗? 你很想画超出界线以外,但又不敢这么做吗? 如何才能大胆自由发挥创意? 本书颠覆一般传统书籍的格式,每页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图,引导读者突破书本的局限,随时随地放肆涂写、画,创作个人化作品。 在页面上藏一个秘密、剪下来穿在身上、让书漂起来、收集各种数字、以书记录时间、滴上泥巴、带书去散步、用线把某页填满、拓印叶子、收集姓名/梦、盖手印、记录天上飞的鸟儿 作者希望借由这些大部分人从来不会对书做的事,让读者亲身体验发想创意的过程,鼓励读者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找到新的方式发挥想象力,真正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而借由一些看似 破坏 的动作,作者也鼓励读者进行创意大探索,突破自我,走出框架,无拘无束大胆勇敢尝试,体验生命的各种可能性。现在,无论你走到哪,
本书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作者对画派、画家的独到见解可帮助读者快速领悟画作精髓。本书用300余幅高清传世名画再现了中国历代名家画风流派的绘画特点。画作选择与剪裁更是反复斟酌,别具匠心。名画局部放大更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与意境之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体验。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本书被誉为现代设计大师课。 全书按从A到Z的顺序,用26个品类串起跨越近百年的设计流变,勾勒出现代设计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其中讨论了人们对收集的痴迷,对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对美和认同感的创造。全书由多篇文章组成,话题涉及现代文化和设计的方方面面,比如谈到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布景,谈到了装饰,谈到了时尚和技术,谈到了在现代之都维也纳喝马丁尼,也谈到了我们为什么珍视不完美。 萨迪奇学识渊博,犀利幽默,写作个人风格强烈,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编排精当,围绕着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的历史、理念与众多有趣的人物展开。同时,由于加入了作者的个人故事,全书更富有趣味,轻松易读。
《傅雷谈艺录及其他》收录了傅雷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和文艺书札,涉及文学、翻译、美术、音乐等文艺领域。跟着作者轻快的笔触,读者仿佛徜徉在艺术的花园中,欣赏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在欣赏的同时,作者也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不断追问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深入浅出,令读者受益匪浅。本书分为 谈文篇 和 谈艺篇 。 谈文篇 中分享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论张爱玲的小说》《读剧随感》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如《翻译经验点滴》)。 谈艺篇 则对美术、音乐的梳理和欣赏(如《致黄宾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也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简约报告。共十讲,涉及到中国艺术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十个问题。靠前讲听香,讲形神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讲含蓄,我以“曲径”名之;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小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我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扁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和作者的体悟,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生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
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南北方都有着自己的曲艺表现形式。本书主要以地域为依据,对曲艺音乐与曲种展开分析。 本书内容为总分结构,以北方曲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曲艺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然后对北方不同地区的曲艺音乐与曲种,如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华北地区(京津冀与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海、新疆)、其他地区(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适合曲艺学习者阅读。
林和靖作为历史上的隐逸诗人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有关其生平事迹、隐逸行为及诗词艺术成就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关于历代曾创作过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之画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特色等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2] 对历史上某件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值得关注的成果(参见后文)。但对历代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做整体性、成系列地考察研究,就笔者所知,目前学界还尚显薄弱。因此,本书不揣谫陋,试图为改变这一状况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贡献一些自己的心得。 笔者以为,对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探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通过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林和靖事迹/典故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林和靖生平及其与西湖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文化意象概念之运用于绘画史研究提供新的、富有成效的例
本书为美国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和艺术教育家。一八九八年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本名丰润,号子恺。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初东渡日本游学,同年底回国。此后在浙江、上海、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其一生著述甚丰,共有作品一百五十多种。 《艺术漫谈》于1936年10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初版。作者用明白如话的文字与青年谈艺术,于素朴与隽永的散文笔法中蕴涵哲理,从而让学生们对艺术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这些文章,在作者结集出版之前,大多曾发表在1935年和1936年的《申报》上,也有发表在当时的《中学生》、《浙江青年》、《新中华》、《论语》、《宇宙风》、《文学》等刊物上的。
《生死的艺术对话:雕塑大师杨英风VS米开郎基罗和毕加索》包括十三部分内容,作者用无比景仰的笔触,结合对杨英风大师众多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论,详细介绍了景观雕塑大师——杨英风,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