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 便是艺术家 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 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精装典藏版,以国色映现山河,以山河承载国色,以色彩重新认识中国。 流黄、赭罗 厚重的土地颜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扎日南木错浮现,葫芦岛、舟山、塔什库尔干的天空折射出黄丹、海天霞与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称缊韨,丽江的果树枝头结出檎丹色的苹果;故宫金瓦红墙另作黄河琉璃与牙绯,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历千年而不朽 从极西至极东,从极雅致至极壮阔,从日常生活到绝境冒险,从文明造物到自然伟力,浸润流淌在中华大地其上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色,或许是我们再发现中国之美的崭新路径 国色亦是山河。
推荐语 作为同类研究中的作品,《图写真形》是对分散在整部《道藏》里的诸多道教图像的一次综合性考察,包括绘画、图形、绘图和版画等不同媒介。不独是书中的海量资料令人瞩目,作者梳理视觉材料时所展现的敏锐分辨力使得本书更为可贵。本书为道教图像研究新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部有关道教图像的性质及其运用的作品。 ——汪悦进( Eugene Wang ) 哈佛大学 《图写真形》是对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道教艺术的性质及其文化融摄的一项具有开创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黄士珊的解读水平及其对细节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关注,可谓史无前例;她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道教艺术作品,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展现出道教艺术异于佛教艺术之处。这本著作不仅仅是对道
本书从色彩和光影的基本概念讲起,介绍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本书通过深入探讨色彩的构成、色彩搭配原则、光影类型和材质塑造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色彩和光影来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技巧。 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教程,有助于读者 好地了解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经验分享和实例解析,读者能够学习到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细运用来突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以及如何将色彩和光影结合起来,创造出 加细腻和复杂的视觉效果。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绘画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畅销经典, 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 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 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 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做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是部系统探讨隐喻艺术思维的学术专著。作者王炳社采用交叉研究的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成果,首次提出了隐喻艺术思维这个概念,认为隐喻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家运用隐喻方法,通过已知的某一对象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隐含另一对象相似属性的特殊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和论证。作者还从大艺术的角度对人类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展开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隐喻艺术思维理论体系,相信对当前的美学、艺术学理论体系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为深层次地破解或阐释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过程中的诸多思维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中国展法》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汇编了南京博物院近年来十个有代表性的展览,并通过作者专业展览人的视角,对这些他亲身参与过的展览加以精彩点评。中篇收录了作者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理论的相关著述,下篇则讲述了极富色彩的展览背后的展览人。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 直观、感性地理解 的中国
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靠前性。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由王春法主编
作为中国现当代书法史 “海上”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白蕉以其醇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恢复帖学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作品也对当代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白蕉先生的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楷书较少,篆隶书则更少。其行草以二王为宗,清隽秀朗、淳淡婉丽、潇洒俊逸,直入山阴堂奥。《自书诗词册》用笔俊秀温婉,结字灵动多变,章法参差变化,是变白蕉先生的代表之作,今原大彩印,经折装帧。
本书将艺术起源论与发生学融通研讨,在系统梳理、批判吸收十余种“艺术起源”学说的基础上,运用跨文化研究方法,融合多学科理论,提出了“艺术发生于学习及其成果的展演”这一新论断。全书在理论探讨过程中穿插实证考辨,在个案分析时加以思辨提升,是一部内容丰富、广博的探讨艺术起源与发生的学术专著。
为艺术品定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品的价格,不只是一个数字。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是首本从艺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对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数十位艺术品商人的深度访谈为基础,奥拉夫·维尔苏斯在书中揭示:为艺术品这种看似难以确定金钱价值的特殊商品定价,亦有规律可循。 人们往往会对某些艺术品价签上的数字感到惊奇和不解,但比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与其说它与作品本身相关,不如说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艺术品避免按照质量定价,价格的变动不接近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专享诉求;在这里,简明
《姜澄清文集(3):中国人的色彩观》主要内容包括:原色、间色论、色彩观与思维范式、三东西方色彩观比较、色彩的观念范畴、儒家的色彩观、道家的色彩观、佛教的色彩观、礼、俗色彩观等。
杨泓是中国 的考古学家,在美术考古和艺术史方面也颇有建树。本书是杨泓的艺术史文集,作者通过出土文物,对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人体造型和动物造型艺术、墓室壁画、古代书画、陶俑和动物模型、陵墓石雕、传统工艺美术、居家用品等进行研究,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将考古学与艺术史融会贯通,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古风画卷。本书文字通俗,配有600余幅精美插图,具有可读性和资料性,适合考古专业和各类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