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国内首次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本书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明晰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本书明确提出了 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 怎么做公共艺术 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公共艺术与生活、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紧密联系,为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全书分为四章,围绕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有什么特点、公共艺术有哪些方式、公共艺术究竟应该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展开,不仅涉及公共艺术的由来和定义、内涵和特性,还探讨了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媒介,以及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和实践。本书无论是对初涉公共艺术的普通读者、艺术学生,还是对有经
专家推荐 17 18世纪西方装饰艺术中出现中国风,一是缘自对异国情调的迷恋,一是缘自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之向往。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世界设计史上这段绮美的插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扬之水 本书描写西方世界里的中国时尚、技术和美。盛衰流变的光华,熠熠耀耀散落在通畅和优雅的文字里,读来让人感叹,往昔如诗。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郑巨欣 中国风设计是西方人基于瓷器、漆器和丝绸,产生对中国这一美丽国度的憧憬而盛开的各具特色的花朵。本书引领我们走进这样一座时代花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黄荣 内容简介 17 18世纪,西方设计史上曾流行过一种特殊的装饰风格,称为 中国风 (chinoiserie)。中国风是西方对东方的浪漫想象与异化表达,借鉴了同一时期中国外销艺术品风格。这种风格在18世纪后期衰退,但其余韵一直延
本书作者万新华依托南京博物院丰富的肖像画藏品及其个人深厚的学术积淀,从个案分析入手,研究范围从单一的知名画家扩宽至官僚、文人、高僧及金石学家等多元群体,同时融合了艺术风格学、社会文化学、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视觉造型、图文关系分析及传播接受理论,不仅剖析画作本身的视觉构造,还进一步探讨了画作与相关像赞、题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细致入微的图像解读,作者逐步揭示出画家的创作思路与像主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及思想情感,同时,深入探究肖像画完成后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还原出像主们所处时代的文会雅集、鉴画题咏的鲜活场景,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展现清代江南文人名流交往网络、诗画交融、情感共鸣的精彩时空。
本书的写作,不是简单地仿照中国历史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线型伸延,而是既有顺年代次序,从古到今的序列,又有结构性的主次,内外综合交叉的叙述脉络。在提取书法史研究事实时,注重历史现象的综合提出,而不是罗列介绍孤立的人(书家)、物(碑帖),强调它的关连性和相互之间的 关系 。是书法史学家梳理而不是孤立平面的各类书法文献学家(文字文献和图像文献)的汇纂。同是描述一件事,同一个对象,本可以有多个截然相异的角度,甚至抽取出的也许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不把书法史写成书家列传式人物传纪史,甚至矫枉过正,决绝地提倡写作方法上的 没有人名的书法史 ,作者主张书法史只对事实、思潮、流派、现象负责,而把所有必须提及的书家人名、生卒年月、官职、传世作品介绍和传纪简历等一些基本资料,都尽量划
本书是由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 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是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
通过分析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经典绘画,探讨了绘画叙事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并讨论了摄影技术对西方再现性、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象和话题,以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在国家历史记忆中如同视觉史诗一般的作品,它们在绘画造型、叙事策略上取得的艺术突破和存在的创新瓶颈,以及绘画艺术背后与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同步的时代性审美探索与创造。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 本多源画谱。
《莫扎特:黄金年代》是针对莫扎特在1781至1791年间的一本传记,这也是他人生的倒数十年。众所周知,莫扎特的职业生涯短暂且惊艳,他于35岁去世前的十年时间里,因其杰出而多产的音乐创作,造就了整个西方音乐令人瞩目的时期之一,使当时的维也纳堪称真正的 黄金年代 。 本书作为音乐学家H.C.罗宾斯 兰登的系列莫扎特著作,曾与《1791,莫扎特的后一年》和《莫扎特与维也纳》共同献礼莫扎特逝世200周年。
本书在视觉文化领域构建了一个反殖民的研究框架。作者将现代性描述成视觉性与反视觉性(或 看的权利 )之间的一场持续较量,解释了视觉性如何将权威与权力缝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认为二者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视觉性是一个出自19世纪早期的概念,指历史的可视化,它是西方霸权合法化的关键。作者化用这一概念,提出了三种 视觉性复合体 ,阐明了在每一种复合体的内部,权力如何通过分类、隔离和审美化而变得不证自明。同时,他也展示了被奴役者、被殖民者和反战者是如何抵制每一种视觉性复合体的。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是
三联书店 房龙作品精选 系列之一。 人类存在了多久,艺术就存在了多久。 艺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相伴? 房龙给读者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在故事中,他带领那些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穿越历史,领略缪斯秘密花园的美好,也让读者了解到,为探寻和表现美好生活的意义,需要经历痛苦,但也必定会得到完满的补偿。
本书是NY TDC 64 Best in Show和三次“世界zui美的书”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刘晓翔个人工作室成立10年以来书籍设计作品的精华总集,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解读设计。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部分的写作与编辑理念承袭自《11×16 XXL Studio》,在大幅度简化本书材质和印制工艺的同时,选择了11本刘晓翔工作室为不同类别书籍所做的设计。来自11本书的11个16页的页面选择是以文本排印(造型)为主的。第二部分作者将多年以来对汉字版面网格系统的研究汇聚其中,详解了它的源起、数理逻辑(字号模数)起点、单元格构成与思维方法。对于不易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操作,将网格细分为极为细小的模数的朋友们,刘晓翔老师给出了简明操作程序。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设计师与出版人、编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夏承焘全集》系列之一,是夏承焘先生进行古籍整理的代表作,内容是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诗、词、文章进行编年、校对、笺注。全书共包含《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姜白石诗编年笺校》《姜白石从稿辑校》三个部分。其中《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为夏承焘先生生前手自编定,已刊行数过,可以说是当今研究姜夔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后两种由吴蓓整理自夏承焘先生手稿,属首次出版印行。夏先生于姜夔研究用力尤多,三编合刊,虽无全集之名,却有全集之实,故总名之曰《姜白石集编年笺校》。本书出版,既可资“窥白石学术之全”,亦可征夏老治白石之勤。
由方闻著的《中国艺术史九讲/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系方闻教授于2004年至2012年在两岸三地所做的演讲汇编。方闻教授毕生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中国艺术史的话语体系、推广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独立价值。通过这九篇主题不同又形成脉络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史家如何讲述中国艺术史的故事,从而认识中国艺术独特的价值所在,进而对于中华文化史的发展有更为全新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版画艺术是起了革命艺术的先锋作用的,它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现代中国的革命历程和革命斗争的魂魄,是*富有时代精神并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理想追求血肉相连的。因此这本中国现代版画史,紧紧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将众多版画家的艺术成果,作为一个个响亮、优美的音符,谱写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中国现代版画史1930-2000》将中国新兴版画的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非常期、繁荣期和调整期这六个时期,作为全书的总纲,又以版画运动、版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外版画交流、版画的理论建设为框架,以现实主义的理论立场来深入论述不同时期的中国新兴版画的活动和发展,既是中国新兴版画七十年的发展缩影,也是对七十年来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的剖析和鉴定。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高的文化与出版价值。
迈克尔 弗雷德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抽象艺术、极简主义艺术的解读,以及对法国早期现代主义绘画史的研究而著称。著有《聚精会神与剧场化: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库尔贝的现实主义》《马奈的现实主义》《艺术与物性》等。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综合介绍弗雷德艺术写作生涯的著作。本书以系统导读的方式向读者详细而深入地介绍了弗雷德跨越数十年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
BBC热播纪录片同名图书,高口碑之作,豆瓣评分9.0 百科全书式艺术通识读本,艺术版《人类简史》 看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艺术史专家如何揭示艺术起源的秘密 人类如何创造艺术? 艺术如何塑造人类? 人 类创造力、好奇心的源头在哪里? 人类的艺术史,也是想象力的历史: 在想象中,我们可以追溯时间的长河;在想象中,我们可以一览世界的全貌。凭借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得以领略在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的一切。 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从艺术史的源头出发,贯穿起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个神奇瞬间,对 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一大胆宣言进行了生动诠释。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画品评史研究的著作。 品评 是一个伴随中国古代绘画史发展重要的艺术观念,是一个可以把中国绘画的全部理论贯穿起来的线索。中国自最早的品评著作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起,至今产生了无数品评著作。本书作者分四个章节梳理历朝历代品评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核心思想,以全域眼光放眼整个美术史,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以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眼光与角度,全方位解读中国画品评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橥中国画理论的本然特色,有助于世人客观完整地理解和鉴赏中国画,感受中华艺术的厚重与璀璨。
推荐语 本书从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礼仪制度、印刷文化、社交网络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了宋代金石收藏与研究的观念与机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传统金石学的视野,是一部政治史、思想史和艺术史等领域都可获得启发的学术力作。 ——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人们对于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兴趣,通常与历史事件交织,在特定的脉络时空下被点燃。商周古器物及其形象,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普遍可见的视觉元素;帝制后期的文化精英“观其器,颂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本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贯通梳理古器、文献、图录、考古等多种类型资料,关注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崇古通变,于复古之中寓含的思想文化创新。作者钩沉索引,触类旁通,揭示出金石收藏与研究在时代、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