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我国 的书法家之一,具有 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 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本书是NY TDC 64 Best in Show和三次“世界zui美的书”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刘晓翔个人工作室成立10年以来书籍设计作品的精华总集,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解读设计。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部分的写作与编辑理念承袭自《11×16 XXL Studio》,在大幅度简化本书材质和印制工艺的同时,选择了11本刘晓翔工作室为不同类别书籍所做的设计。来自11本书的11个16页的页面选择是以文本排印(造型)为主的。第二部分作者将多年以来对汉字版面网格系统的研究汇聚其中,详解了它的源起、数理逻辑(字号模数)起点、单元格构成与思维方法。对于不易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操作,将网格细分为极为细小的模数的朋友们,刘晓翔老师给出了简明操作程序。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设计师与出版人、编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重磅推荐: 《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是苏也讲解当代艺术的作品,作者以一种直观的理解,带我们走进当代艺术深处,理解当代艺术存在的争议却又不断受到赞誉的背后故事,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话题的开头,引发每个人的关注与思考,为对当代艺术抱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直观的当代艺术观看指南,吸引更多的人对当代艺术产生兴趣及好奇心。 作者对当代艺术的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有参加过多次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及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的直观感受。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当代艺术的生命是由每一个人创造的,包括艺术从业者,更包括普通人。当代艺术家不仅要记录新的时代,更需要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语言、新的手段去表达和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书是由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 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是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
本书以大量真实的档案、书信、访谈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的希特勒,内容详实丰富,使读者能够深入这位战争狂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且在书中,对希特勒的军政生涯和个人生活有着全面、完整、生动的记述。从希特勒的家族秘事到希特勒的自杀之谜,本书中都有详尽的、以材料和史实为依托的解释。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是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 本多源画谱。
推荐语 本书从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礼仪制度、印刷文化、社交网络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了宋代金石收藏与研究的观念与机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传统金石学的视野,是一部政治史、思想史和艺术史等领域都可获得启发的学术力作。 ——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人们对于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兴趣,通常与历史事件交织,在特定的脉络时空下被点燃。商周古器物及其形象,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普遍可见的视觉元素;帝制后期的文化精英“观其器,颂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本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贯通梳理古器、文献、图录、考古等多种类型资料,关注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崇古通变,于复古之中寓含的思想文化创新。作者钩沉索引,触类旁通,揭示出金石收藏与研究在时代、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下的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指二千多个字径一尺多的大字,镌刻于泰山斗母宫西北约四百米处的经石峪的《金刚经》。经石峪摩崖《金刚经》书体在楷、隶之间,偶尔杂有一占篆意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本书是其拓印本。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