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 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 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 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 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 法尔奇内利追溯了我们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如何永远改变了它。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 加纳罗和特尔玛 阿特休勒深信: 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第11版)》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 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王羲之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道教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不同材质的开发与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第三辑《材料与谱系》不仅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广阔历史跨度,而且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具体内容包括对中国玉文化沿革的探索、对中国 青铜时代 实质意义的思考、墨的制作和鉴赏、宣石在紫禁城中的使用,以及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使用火药媒材制作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艺术材质的丰富宝库,带我们领略中国艺术材质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 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 材料
一个家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映射出河流的轨迹。耄耋之年的巫允明和巫鸿姐弟通过回忆父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二人的求学道路和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勾画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真实面貌,既反映出亿万中国家庭在现代中国的共通经验,也记录了一个单独家庭不可复制的性格和经历。
我们是否只能用一种循规蹈矩的方式去了解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DK全新推出的《伟大的日记:藏在书信中的世界史》告诉我们,有些独特的阅读视角比如翻看先人们留下的日记,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加新奇别致和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 本书甄选了大量个人风格强烈的笔记本、手稿原件以及真实照片,涉及人物既有达尔文、托尔斯泰、梵高、居里夫人、爱迪生等如雷贯耳的历史名人,也有居住在贫民窟的社会底层民众甚至奴隶。全书不但生动展现了这些史料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更叙述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世界史:多亏了一位叫费加皮塔的探险家那冒险小说般的日记,麦哲伦的航海壮举才被世人所熟知;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彼得兔的故事》原来是在作者波特的日记基础上拓展而来的;荣格和弗洛伊德为何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广岛被原子弹轰炸后,作为医院院长
米芾是十一世纪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或曰文人士大夫,他也对探讨书法(这是文人以形象化方式表达自我的最重要手段)的功能与风格这一理论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书中,石慢在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框架内探索其书法艺术,并深入考察了米芾所在年代北宋的文化,以及米芾对文人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时过境迁,米芾在北宋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艺术鉴赏家,作为身负重任的官吏,作为寄情山水的闲逸之人,以及作为服务于帝王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才俊。米芾正是通过探索发展书法风格来表达其在不同社会角色下变化着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本书紧随此线索,既按年代叙事又具有主题性。石慢之分析谨慎入微,兼顾书法作品的内容与书体风格,将米芾书法稳固地
艺术史学者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 山水画 一门,尝试透过 画家与观众互动 此一角度,对 山水之史 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唯论者大多较注意其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之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 风格内在规律 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 画家 的迷思,转而揭示 画家 与 观众 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
西方艺术哲学史,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很多人想要了解却又望而却步。 法国知名艺术家、历史学家丹纳,将这部《艺术哲学》带给大众,为普通人打开了解艺术哲学的大门。 该书跨越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娓娓讲透雕塑、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五个艺术门类,讲到荷兰绘画,丹纳甚至会从荷兰特殊的地势与气候分析起,剖析环境对画家性格的影响,对色泽与风格的影响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读来让人豁然开朗,如梦初醒。 从古希腊到19世纪,整整两千年西方美术哲学精髓,在丹纳笔下,变得轻松有趣,亲切可感。阅读这部传世杰作,零基础没关系,您将不知不觉掌握西方美术哲学精髓,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懂得关心美好事物。 法语翻译界泰斗傅雷,翻译本书中译本期间,忍不住亲手摘抄6万多字,寄给其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 范景中 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nbsp nbsp传统的修辞学主要关注语言文本的修辞问题,而视觉修辞学(visual rhetoric)则是视觉文化时代修辞学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主要关注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视觉修辞学意为研究视觉文本修辞语言、活动与规律的学问。《视觉修辞学》立足视觉修辞学的学术史考察,沿着修辞学的 学科建制 思路与要求,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系统,即视觉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人类在视觉修辞意义上的生存方式及对话体系。在内容构成上,《视觉修辞学》上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原理与理论,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学术范式、意义原理、认知模式三大命题;下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方法与批评,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和批评范式
对当代人而言,彼此之间互加微信和发布朋友圈,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天、信息、通知、集会、讨论、研究、赏鉴、养生、美食、旅游 都在朋友圈中一览无遗。那么,古人有 朋友圈 吗?答案是有,只是与我们今人时空不同而已。林语堂说,如果只在中国历代成千上万的文人中选出一个人来,那魅力很大的,也应该是苏东坡。苏东坡的朋友五花八门:皇帝、太后、宰相、文士、诗人、同僚、和尚、道士、歌女、厨师、画家、街头邻居,甚至妖狐鬼怪 本书以他和父母、兄弟以及张方平、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米芾、黄庭坚、秦观、王诜、马正卿等人的关系入手,充分展现苏东坡一生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通过《苏东坡的朋友圈》一书,可以了解苏东坡何以有如此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当代人。
他的封面插画定义了《an an》《POPEYE》《BRUTUS》的初代风格;他的文创品牌拥有 1.3 万种产品,他的限定店铺外总有少女们排起长队。将美式波普与江户趣味完美结合,他创造了 日式可爱 ,风靡半个世纪,如今仍在影响人们看待商业与艺术的方式。他就是日本殿堂级插画大师、CITYPOP视觉初代领军人物、重新定义 可爱 的流行鬼才、插画界的 少女总统 、永不过时的都市色彩创造者 原田治。 《发现可爱:原田治作品集》是目前最全面的原田治作品集,以26个字母为结构将贯穿原田治生涯所有阶段的不同作品完整呈现,包括插画、手稿、书籍装帧、商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艺术评论等等。内文涵盖五百多幅全彩图片,除原田治作品外,更收录重要创作者中野翠、土井章史、及川贤治等人的介绍文章,及东京世田谷文学馆特别编纂的详细年谱。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
从吉萨金字塔到人脸的比例,黄金比例具有无限的能力来生成具有精致属性的美丽形状。在《黄金比例》一书中,作者盖瑞 B.梅斯纳尔探讨了这个在艺术、建筑、植物、动物甚至宇宙中无处不在的神奇比例。这本书在超过250件令人惊叹的全彩色艺术作品,包括由委内瑞拉艺术家、建筑师拉斐尔 阿劳若绘制的精致的手绘插图中,以完整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详细说明了黄金比例和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是如何存在的,是为数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建筑师、设计师和神圣几何学的粉丝们准备的轻松又实用的读物。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 范景中 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二部,共25万字、197张图片,聚焦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维米尔、伦勃朗等天才艺术家层出不穷的黄金时代 文
女性主题:依托浙江省博物馆 丽人行 系列热展打造,精美古代女性艺术读本。 内容丰富:近500幅图,多角度收录女性图像与文物,立体呈现古代女子的生活图景。 深度探讨:形象、妆容、空间、才能、创作,5大主题,看见 她们 生活的世界。 专家解读:孙机、巫鸿、扬之水、白谦慎、孟晖、冯幼衡,专文解读女性艺术与生活。 《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是一本古代女性艺术读物,内容编写依托浙江省博物馆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子图像展 及同系列线上展、数字展。从 形象 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妆容 中国古代女性的妆容打扮、 空间 女子生活和活动空间、 才能 古代女性的才情技能、 创作 古代女性的书画创作五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和生活图景,展开对女性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的探讨。全书收录大量古代女性相关图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