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 还原 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研究年画艺术的历史,总结民间画师的经验,探索民间美术的特殊规律,识别传统年画中的精华和糟粕,论述其传统,批判轻视民间美术的错误观点,为发展新时代美术创作和年画推陈出新提供借鉴,丰富和扩大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年画史研究的重要任务。这本年画史就是鉴于以上需要,根据作者历年来收集调查的资料及个人粗略的研究成果,尝试阐述这一古老的、民间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画种的发展,希冀在年画史和美术史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丝绸艺术史》是我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先生的处女作,而《中国丝绸艺术史》则是其修订版。赵丰先生的这部学术专著,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堆中原地踏步去寻求丝绸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文物,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古代文献相佐证,作出客观的结论。这自然与赵丰先生扎实的丝绸专业知识结构、科学的求实精神以及艰苦的努力分不开。《丝绸艺术史》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从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誉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压迫,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从中国西北沿古代丝绸
《剑桥艺术史》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欧美艺术史名家联袂撰写的一套西方艺术入门读物。上至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光荣与壮丽,下至20世纪层出不穷的变革与创新,萃集每个时代的艺术珍品,呈现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全新升级版精选近800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带领读者在书页间穿越西方艺术几千年的 美风景。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在重新修订的第三版里,作者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
画分“南北宗”作为晚明时期重要画学言论,无 论从史学角度抑或美学风格角度,都对中国山水画史 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王洪伟编著的这本《民国时期 山水画南北宗问题学术史》以“南北宗”的现代学术 史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绘画史学研究体系作出了深 刻分析。
《富春山居图》前半段:纵32厘米,横51.5厘米;后半段:纵33厘米,横637厘米。 元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他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前后经营三四年,始告完成。 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多用“披麻皴”,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董其昌等题记,清乾隆时入于内府,著于《石渠宝笈》。后被烧成两段,分别名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藏于海峡两岸。
《丝绸艺术史》是我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先生的处女作,而《中国丝绸艺术史》则是其修订版。赵丰先生的这部学术专著,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堆中原地踏步去寻求丝绸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文物,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古代文献相佐证,作出客观的结论。这自然与赵丰先生扎实的丝绸专业知识结构、科学的求实精神以及艰苦的努力分不开。《丝绸艺术史》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从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誉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压迫,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从中国西北沿古代丝绸
中国玩具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甚至于更早的时期。对中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那些具有玩具功能的实物,应当看作是玩具的早期形态。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6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玩具。 但是,玩具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是怎样产生的?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问题。根据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的游戏活动关系密切。因而,把游戏的起源与玩具的起源结合在一起考察,无疑是正确理解玩具起源的主要途径。 本书收录了先秦时期到现代的传统玩具,图文并茂,给古玩具爱好者,及研究者带来几许参考。
《特色专业建设教材·西方舞台设计史: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内容包括:弥撒中萌芽的戏剧;演出场所和布景;图解文本的特技效果;古典戏剧对法国的影响;古典主义戏剧的布景和服装;机关布景;梅宁根公爵对舞美的贡献;欧文剧团的成就;安图昂和自然主义等。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十一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漢代墓葬的佈局與設計》、《漢水中游三座南朝畫像磚墓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關問題》、《關於洛杉磯縣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卡的幾個問題》、《陳衡恪先生中國畫學與義寧陳氏之學》等十八篇论文。
迈克尔·阿彻编著的《1960年以来的艺术》经过修改和增补,迈克尔·阿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在本版中进一步探讨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化的综合发展趋势从日益密集的艺术展览与艺术博物馆的兴建热情中可见一斑。本书用30余幅新补充的插图、时间表和目录的更新,提供了20世纪后40年艺术演变不可或缺的调研和信息资料。
《特色专业建设教材·西方舞台设计史: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内容包括:弥撒中萌芽的戏剧;演出场所和布景;图解文本的特技效果;古典戏剧对法国的影响;古典主义戏剧的布景和服装;机关布景;梅宁根公爵对舞美的贡献;欧文剧团的成就;安图昂和自然主义等。
《亚洲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北京和东京等大城市的比较为中心》选择了亚洲五个国家(中日韩新泰)的6个大城市(北京、台北、东京、首尔、新加坡和曼谷)进行了全方位的都市农业比较研究,涉及都市农业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现状和问题,总结出了亚洲都市农业的模式。特别是根据本书课题组提出的都市农业指标体系,对北京和东京的都市农业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评价。
维也纳美术史学派是西方美术史学重要的学派,影响极其深远。贡布里希也曾称自己是这个学派的一员,而个记述它的历史、为它正式命名的则是贡氏所敬重的老师施洛塞尔。施洛塞尔(JuliusvonSchlosser,1866-1938)于1922年开始执掌维也纳大学美术史教席,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维也纳美术史学派》长文。在文中他追溯学派起源,梳理师承脉络,整理学术传统,为后来众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施洛塞尔学识渊博、胸襟博大、文笔优雅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老学派一位对“我们学派”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时隔八十年后,我们将这篇名文的中译本刊行于世,以向这位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就此机会,本书还特地选编了一批涉及维也纳学派的名篇,凡十二篇,分为三组。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方学界对老学派理论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秦汉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秦汉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 秦汉卷部分共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从秦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思想等宏观背景入手,引出秦汉图像的生成土壤和总体风貌,并着重对这一时期的象征符号、帛画和壁画做了分门别类的深入探究,以图像还原历史真相,在图像中了解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