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 还原 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 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策展”一词——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 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伟大的博物馆)(精)》由弗朗切斯卡·卡丝特、丽雅·马尔凯蒂编著。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别墅,1613年开始施工,1903年之后成为意大利国立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等杰出雕刻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 画家的作品而闻名。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在罗马它的收藏品是 的 引人入胜的,其中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西朴内·博尔盖塞委托艺术家们完成。贝尔尼尼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 地位,其中 重要的有《阿波罗和达芙妮》《劫掠普罗赛皮娜》以及他自己充当模特的《大卫》。绘画藏品有拉斐尔的《 下葬图》、提香的《神圣与世俗的小爱神》、卡拉瓦乔的《男孩子与果篮子》等。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quan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 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尼德兰的范围主要指佛兰德斯和荷兰,其艺术风格与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形成一种对比关系。作者从“历史原因”与“历史时期”两个部分入手,讲解了尼德兰绘画产生的原因与绘画所呈现出的四个不同时期的面貌;并认为,尼德兰绘画是“一件范围如此广阔,面目如此众多的出品,前后约历四百年之久的绘画产生大量杰作,而在所有的作品上印着一个共同特征的艺术,是整个民族的出品”。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在重新修订的第三版里,作者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
《德国现代美术史》中“现代”的概念,向读者做一个简要交代。事实上,此处的“现代”是指“现代主义”。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和自由民主政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自然科学成果、现代哲学思潮也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尔文进化论、光学、珀尔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色彩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给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溪山渔隐图》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610厘米。 唐寅晚年最为精湛的一件作品。画面中影射了太公垂钓,庄子、惠子观鱼,陆羽烹茶,赏音等情节和典故,这正是画家非常向往的隐逸生活。 山石、树木、屋宇、人物布置得极具匠心。笔墨灵动而厚重,色彩艳丽而不失典雅,一派清朗高华的景象。
本书为“得到APP”同名热门付费课程的图文升级版。书中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卢浮宫二十件全世界至爱的艺术珍宝背后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读懂卢浮宫作为一个艺术博物馆的价值所在,读懂法国的精神内核和审美情趣,也读懂欧洲的艺术和文化。通过从卢浮宫到法国,再到整个欧洲的递进线索,让我们轻轻松松读懂艺术的故事,掌握看博物馆的基本方法,同时,启发我们每个人传承人文精神、守护文明成果。
方闻教授多年来的一项学术工作,即是基于建立在谈晟广译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上的一种『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的呈现,即呈现和说明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是如何不借求科学线性透视,而演进为以三个不同阶段完成画面空间幻觉与视觉上空间的统一感。方闻用『永恒的山水』来形容《夏山图》,同样,《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一书所创立的『典范』意义,亦恰如该书中所用来引以为据以证风格序列的那些宋代大师『基准』之作,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程而言,注定也是一座『永恒』之山。
方闻教授多年来的一项学术工作,即是基于建立在谈晟广译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上的一种『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的呈现,即呈现和说明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是如何不借求科学线性透视,而演进为以三个不同阶段完成画面空间幻觉与视觉上空间的统一感。方闻用『永恒的山水』来形容《夏山图》,同样,《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一书所创立的『典范』意义,亦恰如该书中所用来引以为据以证风格序列的那些宋代大师『基准』之作,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程而言,注定也是一座『永恒』之山。
本书主要从南宋理学家诗文选本编纂和传播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前一方面主要围绕南宋理学家诗文选本的编纂意图、编纂思想、编纂体例和成书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后一方面就南宋理学家诗文选本选录《左传》、杜诗、唐宋八大家文进行研究,同时对南宋理学家诗文选本不常选北宋理学家诗和南宋理学家文这一现象进行原因探析。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 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在《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中,英国作家 ·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刘锋编写的《海派艺术家具发展典籍(精)》是国内 本专题详尽描述海派艺术家具成因及发展历程的著作。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周近现代家具的起源、发展、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价值,详细阐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深入解读中国海派近现代家具的设计特点、成因、工艺特点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社会艺术价值。书中 展现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家具设计大师们的手绘稿真迹,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及图纸也是 次整理发布。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家具专业及家具史学家的研究资料和上海的文化发展脉络传承的档案资料,也可以作为家具收藏家及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的参考资料。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 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本书是世界上 部署名“跨文化美术史”的专书,汇集了 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 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