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被誉为 书房型作家 的洁尘走出书房,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一遍遍开启日本文学艺术之旅,南起濑户内海的冈山、高松,热海、箱根,到大阪、京都、奈良、东京,一路向北,到金泽、黑矶、仙台、金木、青森、名古屋,一直行到北海道的札幌、富良野,足迹遍及日本四大岛,她以脚代笔,绘制了一幅极具作家气质的文学艺术行走地图。 本书是洁尘继《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之后推出的艺术深度游指南。洁尘深入日本种种艺术现场,寻访几十位建筑家、艺术家的足迹,提供从路线到内蕴的全面指南,是一场侘寂、幽玄、意气、物哀的美学溯源之旅。上编为庭园笔记,深度探访日本18座古典庭园:龙安寺、桂离宫、大觉寺、天龙寺、青莲院、银阁寺、高台寺、建仁寺、南禅寺、知恩院、无邻庵、寂光 院、妙心寺、醍醐寺、唐招提寺、
由亚历山德拉·弗雷格兰特编著的《巴黎卢浮宫(伟大的博物馆)(精)》介绍了卢浮宫的发展历史、传世馆藏、各馆建造等。卢浮宫坐落于巴黎塞纳河畔,曾为法国王宫,现为世界上 古老、 、 的博物馆之一,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早在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此后,历代国王逐次继承并充实;拿破仑一世称雄欧洲时,大肆掠夺了其他各国的艺术品;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进行了无私的捐赠。时至 ,卢浮宫已成为一座庞大的艺术殿堂,其藏品数量在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六个门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展览大厅就有198个。在灿若繁星的艺术珍品之中,《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尤为知名,被誉为“镇馆三宝”。
18世纪下半叶,欧洲艺术领域内的各种表现形式,尤其是绘画、雕塑、应用艺术等,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和推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和发展。本书通过对当时艺术概念的综合阐释,并结合对经典作品的详细解读,向读者展现了该阶段欧洲艺术的发展进程及辉煌成就。
《 艺术史-二十世纪早期艺术》旨在避免我们习惯的“主义”、年代、作者和名作的传统顺序。作者摒弃了通常的分类方法,围绕某些关键问题展开探索,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二十世纪早期的艺术发展。 部分以评论性内容为中心,研究当代艺术事件,讨论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等;第二部分则集中展示精美的艺术作品,并配有深入而翔实的文字解析,以此来呈现二十世纪早期的艺术特色。
《十四世纪的欧洲艺术》为“ 艺术史”系列丛书中的一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读者了解14世纪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图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装饰艺术,涵盖多种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助读者全面把握欧洲14世纪错综复杂的艺术史发展历程。
《 艺术史-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讲述了15 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即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日耳曼地区)以及法兰西王国的艺术。这一地理范围突出了这些在政治和历 相联系的地区在艺术文化方面所显示出的相似之处。作者尝试对历史背景进行条分缕析,将本书分成两部分: 部分介绍勃艮第宫廷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 三世(好人 )统治下的光荣时代(1419—1467),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绘画风格;第二部分则研究在大胆查理当政时期(1467—1477)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77—1519),以希罗尼穆斯·博斯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以及勃艮第地区的艺术所发生的变化。
马克思·贝克曼于1884年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是20世纪重要的的表现主义画家之一,在德国现代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誉为画坛上少有的天才画家。 贝克曼一直关注于时事,常以憎恶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对畸形、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抱以嘲讽和否定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多半是畸形和病态的,人物的表情总是充 满愤懑、凄怅而又茫然不知所措,这都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大师的手稿(马克思·贝克曼)》收录这位艺术大师的多幅创作手稿,透露了艺术家当时的创 作意向,品读它们可以探究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本书由段晓刚编著。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有意义的事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一书讲述的便是从16世纪到现代,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 中国风为何会18世纪的欧洲宫廷?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基督教与兰学如何影响了日本美术的发展?浮世绘如何产生于西方美术的影响,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举世闻名的印象派的?中国与西方的接触虽然更早,为何受西方艺术影响却没有日本大?日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特殊角色?西方艺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美术革命?…… 苏立文教授引导读者穿越这风云变幻、瑰丽多姿的四个多世纪,清晰阐述出近代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彼此深深吸引而又对立排斥的过程,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有意义的事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一书讲述的便是从16世纪到现代,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 中国风为何会18世纪的欧洲宫廷?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基督教与兰学如何影响了日本美术的发展?浮世绘如何产生于西方美术的影响,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举世闻名的印象派的?中国与西方的接触虽然更早,为何受西方艺术影响却没有日本大?日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特殊角色?西方艺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美术革命?…… 苏立文教授引导读者穿越这风云变幻、瑰丽多姿的四个多世纪,清晰阐述出近代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彼此深深吸引而又对立排斥的过程,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在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先生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波提切利的姿态、伦勃朗的光影、鲁本斯的色彩、委拉斯凯兹的肖像画,在其笔下形成了强烈、曼妙、妩媚、古典、庄严等多种色调和情貌,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艺术总是相通的,艺术也是流动的,美不仅会跨越边际,也能递进层层,永不浮于易于流逝的表面,也不给人徒增复杂的幽思,只在自然的情状下显示出征服的权力与气度。美就在这里,它为人们带来了壮丽、欢愉与宴飨,而人们与艺术一起去愉悦、去通透、去畅怀的心,已是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感和耐人寻味的生命课题。
《伟大的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选取藏品具有代表性且从鉴赏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品好在哪里有精到分析,使读者能够获得艺术修养上的擢升和提高。全书甄选 藏品,解释精当,点评到位。让读者告别看画看热闹,让读者找到欣赏门径。本书图片精美丰富,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 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 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站在艺术品原作的面前时, 眼,你究竟看到的是什么? 本书一改以往大部头艺术史作品宏大的叙述视角,转而以小切口,以 轻巧的讲述,为读者们打开一扇理解艺术的新窗。 触碰细节,感受艺术的魅力;放大细节,在局部看到艺术的全貌。 而在艺术的维度之外,本书再现画作背后人、历史、艺术的关系,一段别致的艺术史正被娓娓道来。
罗马 现代艺术美术馆成立于 1883 年,旨在保留意大利的艺术记忆。自成立以来,美术馆就开始不断展出各个时期的代表画作,并将其视为当时艺术发展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馆的馆藏不断得到丰富,逐渐成为意大利统一后的一大艺术地标。罗马 现代艺术美术馆是藏有 19 世纪和 20 世纪艺术品 多的美术馆之一,其藏品近 24000 件,包括绘画、素描、雕塑和装置艺术品等。此外,美术馆内还设有“生命肖像档案馆”,里面藏有关于美术馆历史和 外 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包括手稿、视频、照片和印刷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