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者的话语:马克 吕布与贝特朗 埃韦诺的对话》一书在汇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口述资料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马克 吕布的传奇摄影生涯,讲述了其童年、家庭的故事和他到中国、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旅行见闻,以及他所经历的越南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等。从马克 吕布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他的人生。
《澳门影像志》从中外知名摄影师作品、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家的海量照片中,汇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见证澳门历史的文物、人文街拍、插画、古地图、古籍等,精选近300幅澳门的风景、澳门人、澳门重大历史时刻等珍贵影像,立体、丰富地呈现澳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透视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全书由 澳门时代影像 澳门图片故事 澳门文献辑录 三大部分构成,展现影像中的时代印记,呈现图像中的历史温度。 澳门时代影像 ,按照时间顺序,精选古代澳门、葡占时期澳门和回归以后的澳门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图片,捕捉澳门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都市的历史瞬间; 澳门图片故事 以特写式镜头,聚焦澳门的地标性建筑、国际赛事、历史事件、澳门记忆,讲述影像背后的澳门故事; 澳门文献文物辑录 则展示了与澳门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
刺绣是中国女红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清代四大名绣更是将刺绣技艺推向了极致。苏绣之精细、雅洁,湘绣之鲜艳、豪放,粤绣之饱满、浓郁,蜀绣之精巧、神奇,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苏绣为盛。 《雪宧绣谱》为中国*部刺绣理论专著,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译注者在整理原著时,补入了湘、粤、蜀三大绣种及更多民间特色绣种,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力求使之成为学习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更完备读本。
大连拥有中国最长海岸线(约2211km),4个5A级景区,世界最大城市广场星海广场,世界最长木栈道滨海路木栈道,中国十大剧院之一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地,大连的201路公交车是中国运行最久DL3000型有轨电车,均为1935年至1938年期间由日本铁道车辆制造企业制造生产的,是21世纪仍在服役的最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代有轨电车的代表。大连是 东北之窗 浪漫之都 。书稿挑选了大连的经典旅游景点,展示大连的魅力,推荐大连的旅游资源。包含16张明信片
《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西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世界就像多彩的万花筒。从清晨天边雾蒙蒙的蓝灰到日落天边艳丽的紫红,斑斓的色彩每时每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颜色在我们的脑海和想象中也同样丰富,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事物及其意义都会在脑海中幻化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说所见所选所感都交织着色彩,我们反而很少停下来去关注色彩。而这本精彩的书让我们开始关注色彩。想想夏日晴空的湛蓝与深海不透明的钴蓝如何遥相呼应;想想绿色如何装点映衬整个世界:从脚边野花的嫩绿新叶到参天大树下茂盛柔软的苔藓,绿色无处不在;再想想红色是如何表达的:瓢虫背上衬着黑点的红色就像轻声细语,鲜红色的唇彩就像女性自信的声明,而延伸到天边的红色罂粟花田则像和声般和谐。 同样的色彩在不同文化中会引起不同的共鸣,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颜色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本书为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 之一。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 由罗中立、谭平主编,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建构,通过文献和作品,力图客观、真实、全面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艺术脉络,对艺术思潮和史实进行系统梳理。 丛书 遴选了一批代表性的、亲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史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著作,是40年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 影像艺术包含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目前,西方关于影像艺术的著作很多,但国内则几乎没有针对中国影像艺术较为全面的梳理。本书从中国1988年以来的具有影响力的影像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入手,对中国影像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试图构建30年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史。
本书汇集了25个国家40多名顶尖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收录超过200张照片,为我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壮丽夜空,包括震撼世界的天体事件,星空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些国家和地区著名的地标,还有远离城市光污染的自然以及自然与城市文明融合的场景。作者巴巴克 塔夫雷什是国际项目 夜空下的世界 的创始人,他精心策划了这本摄影集,其中很多图片是以前从未发表过的,用以展示夜晚天空的真实光彩,并提供专业的夜空摄影指南与天文科普,帮助你捕捉美丽的天空影像。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
该书通过记者伊莎贝尔 弗朗柯(Isabelle Francq)整理的萨尔加多口述自己一生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世界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如何从一名巴西的小镇青年,经历经济学专业的培训,成长为一位世界著名摄影家的成长历程和心路里程。作为一位以上帝视角拍摄世间万物而知名的摄影家,在该书的结束语中,萨尔加多如是说: 在我完成《创世纪》这部作品时已将近70 岁,我的精力几乎被耗尽。我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从冷到热,从潮湿到干燥,此外,我徒步走了很远很远。 而这本书正记录了作者走过的那些路和路上的那些故事和思考。
西尔维娅 普拉斯是 自白派 诗歌代表,首位死后获颁普利策奖的诗人。她擅于挖掘深刻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中,生命亮光与阴影在此交错,生与死的议题在此争辩,浓烈的情感与严谨的诗风在此力求平衡。 《精灵》是普拉斯的后遗作,风格独具,技巧纯熟,忧郁的气质和哀愁的情调弥漫其间。由陈黎与张芬龄翻译的完整版《精灵》所收诗作包括两部分: 普拉斯亲订本 四十一首与 休斯编辑本选入诗 十四首,另附普拉斯诗中译七首及为BBC广播节目 普拉斯新诗作 所写文稿。力图全面呈现普拉斯关于生之欲望与死之艺术的绝唱。
《四时故宫》明信片的素材来源于作者李少白拍摄故宫已三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很多图片的拍摄视角都是非常独特的。明信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每个节气挑选一张能突出故宫气韵和节气特点的图片,以展示故宫四季晨昏各不同的风光景象。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的摄影艺术评论集。在书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地形摄影代表罗伯特?亚当斯,对包括威廉?怀利、尼古拉斯?尼克松、多罗西娅?兰格等多位 摄影师在内的33幅作品,进行了解析评论。 本书中的文章多半为 出版,文字真挚优美,蕴含引人思考的哲理仍通俗易懂。亚当斯通过那些展现人性的天才之作,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以艺术之名敲响了一记警钟。借助亚当斯对艺术及摄影的超强洞察力,我们 容易透过大师的摄影,唤起心中的美好,思考艺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的真相。
《慢游中国:只道寻常》是摄影师王身敦长期摄影专题的集结出版,现阶段包含1983到1988年、2009到2022年两个时间段的影像。几十年来,他持续用黑白胶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场景,平静如水,静默如歌,像是久违的乡音和民谣。相比于宏大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生活其间的人。在多年的观察和拍摄的过程中,他始终用脚步感受这片土地的平缓脉搏。将所有的视角集中在 始终是百姓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中间。这些影像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他所使用的相机、镜头,甚至胶片型号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保持一致,从来没有改变过(柯达TRI-X 400),两台徕卡胶片相机跟随摄影师超过30年,镜头的选择也十分克制,只用了35mm和50mm。王身敦觉得黑白照片脱离了色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与信息。《慢游中国:只道寻常》的照片
“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 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本书通过 生活 时空 季节 信仰 生命 五大摄影主题,帮助读者发掘自己独特的 摄影眼 。从艺术的角度、思维的角度、技术的角度阐述 摄影眼 的内涵与张力。力求给读者带来摄影观念和艺术欣赏上的升华与灵感,帮助读者构建起自己的摄影思路、培养起自己的摄影风格。因此,无论你是摄影的初学新手,还是专业级别的摄影高手,本书都能帮你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开发出潜藏你内心的摄影 眼光 。 本书是一本侧重于摄影意识、艺术修养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与其他书所采用的灌输方式不同,其完全采用一种自由开放的启发方式。作者将诗歌、散文、随笔、日记等多种表现形式融汇于摄影创作和技术技巧之中,超越各类艺术的疆界,以生动简练的语言、轻松自如的笔调、超广角的形象思维视点,对摄影作品的构成、意境、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
《街拍中国》通过影像的形式来呈现中国当下的一切人文景观: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那些开怀大笑的瞬间,那些温馨甜蜜的场景,还有朝气蓬勃的少年 书中所选图片记录了中国街头巷尾百姓生活的日常景象 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生活瞬间,反映了真实的风俗民情、美好情感。鼓励大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细节,关注日常生活,反映人与城市景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散布在全国上百个城市的摄影师的视角,不断积累,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的变迁。
从云南到上海,从江南到塞北,一台相机,一身行囊,全国大江南北,都留下了梁永安的足迹,也留下了思考。他是旅行摄影师,也是人类生活的观察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不纠结于现世得失,将生命当作一次山重水复的旅程,将隐藏在视觉深处的万千气象告诉四面八方。“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在云南,这不是书上的道理,而是彩云漫漫的生活。”“上海没有山,一切建筑都失去了自然的衡量,人的野心无拘无束,永远天天向上。”“什么是城市?城市是不容留恋的遗忘,每个人都渐渐变成了陌生人。”关于城市的变迁,生命的体验,人生的思索,生活的可爱,青年的未来……漫步中的梁永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梁永安一起,行走在路上。去旅行,去发现,去打开。去延展生命的广度,探索思维的深度。于是,这个世界你走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是一本观念新颖的摄影学习读物,旨在以绘摄影课堂 三感 (影像感、陌生感、画面感)入手,学会把万事万物、情感、复杂的光线转化为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影调,提高处理画面的能力。书中贴心准备了鲁美、中央美院的精品课学习案例、工作坊学习案例,给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摄影学习方案,给平淡的摄影生活来一场 洗脑 式的改变。 摄影4.0时代开启,艺术和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密切交流与对话,摄影日益贴近每一个人。从今天、从这里开始,让我们跟着小米老师,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
摄影家是构成摄影史的基本单元,他们用相机记录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探索摄影艺术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以及摄影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每个中国优秀摄影家的成长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摄影事业日趋繁荣,一代代中国摄影人成长、成家、成名,他们怀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摄影艺术的热情,用影像记录和讲述着中国的发展故事。该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专业教材之一,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针对众多摄影学子只熟悉外国摄影家而不了解中国摄影家,且对靠摄影谋生缺乏信心等现实问题而策划制作的访谈类图书。书中,作者带领学生通过与摄影家面对面的交谈,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中国摄影家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对于摄影的坚定信念。探究前人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