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经典出自大师之手,而大师的艺术血统又是那样倍受瞩目:★乔治·伯里曼的老师是让·里奥·杰罗姆,★杰罗姆的老师是保罗·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的老师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的老师是雅克路易·大卫。这是一条法兰西学院的艺术教育血统。美国斯特林出版公司仅有的授权两度入选全行业**畅销书品种西方人体结构绘画的艺术**伯里曼六部名著的完整合集版本篇幅全新升级的典藏范本
明中期的正德前后,艺术市场急需一种摒弃粗野而雅俗共赏的、文静细腻的画风。苏州一带出现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的画家群,共同致力于明代新画风的探寻。他们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中坚力量,带动了很多文人画家包括职业画家的创作,终形成一个新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本书收录了多位吴门画派画家的近百幅精美画作。
原始艺术的本能,是把纯粹的抽象作为在迷惘和不确定的世界万物中,获得慰藉的可能去追求的。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史前美术和非洲、大洋洲、美洲原始美术的发展状况,用巫术与宗教的文化视点剖析了远古美术的创作主题,并结合着绘刻的工具和材料,分析了原始艺术品的技法与风格。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所整理的是中国西画(素描、速写、水彩、水粉、油画)在20世纪产生与发展的史料,以艺术家、艺术社团、艺术院校、艺术现象为题分册进行叙述。所选取的内容大都为艺术家本人和相关事件亲历者的文字和作品。王骁主编的《林风眠》以西画家林风眠为专题进行论述,分为“大事记”、“文献”、“作品”三部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当中国山水画处在“现代人物加唐宋山水”状态时,江苏画家在傅抱石率领下,进行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他们走近生活,贴近人民,走近大自然,一路上边走边看边想边议边画,画家们之精神风貌随之发生了变化,笔墨也随时代发扬光大,从而诞生了一大批新山水画。次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山河新貌”画展,其影响轰动了中国画坛。本书作者黄先生参加了这次写生活动,并写了颇为详细的日记,他对日记作了整理,又根据亚明、魏紫熙等五位当年参与者回忆材料加以充实修正,终写成本书。她的出版,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仍具指导意义,也为美术史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史料。
《李鱓》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内容丰富翔实,便于读者阅读。李鱓不但通过扩大题材刷新立意表现了有别于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精神内蕴,而且还在拓宽选材更新命意中发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力。
当今时代的基础美术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构成美术课程的元素不断更新,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更加丰富,研究角度趋向全面,思考水平愈加深入。本书基于特定的视角,观察不同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用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多维度对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及其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书的撰写以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为基础素材,倡导对话反思式的美术教学实践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学龄段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关联性思考。
《文物保护科技专辑3: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前期调查与研究》的出版发行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同时激励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审慎的态度,继续试验,继续实践,继续探索,不断深化和丰富我们的认识,修正可能存在的偏见或错误,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和手段,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尽努力确保工程质量,把高句丽墓葬壁画保护做成经得起历史和科学检验的典范工程。
《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是俞剑华先生多年来的手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作者就着手进行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一直到逝世前,不断扩充和收集文献资料,并坚持增补和校订,集腋成裘,汇成大观。 堪称为继清康熙年间官纂大型书画史论总汇《佩文斋书画谱》后又一部中国绘画理论巨帙。共12卷,辑录从先秦至清代,有关画理、画法、画诗、画品、画谱、画鉴等论述,包括历代画史画论专著、别集、笔记等浩瀚典籍乃至传世书画墨迹。 值得一提是,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建构、辑录、筛选的原则以及在画论研究上的创见贯穿全书。编撰上考证时代,订其真伪,评其优劣,述其源流;内容上依时为序,以类划分,严谨点读,详加校雠。全书体现了作者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上的研究和缜密思考,具有开山之深意。
《叶峰艺术论》收入作者历年来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油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的艺术专业论文12篇。这些文章对新现实主义、绘画创新、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美术教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美术素质教育、俄罗斯列宾美院教学等相关论题,作了深刻和精到的论述。同时书中还收入作者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家油画、素描精品四十余幅,对论文中的观点及内含起到了更好的拱托作用。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永远不会陈旧的装饰形象。《中国龙凤艺术》紧贴广大读者的需求心理,从传统中走出新路,以简洁生动的文笔,精美诱人的I蛩稿,分七个章节,讲述了龙凤的历代演变和艺术特色,龙凤的种类、形式和常见绘画方法以及它们的装饰运用。并从实用的角度,节录了700余幅有艺术价值的龙凤图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编绘者创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图。
关于美术革命与中国画的前途,持革命、改革、改良观点者,曰改革派;对待中国传统美术有深湛研究和深厚情结,不主张革命者,曰传统派。 属于改革派的画家,有高剑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 徐悲鸿的“写实绘画论”,被视为与林风眠的“中国绘画调和论”、刘海粟的“艺术个性论”、高剑父的“中西折中论”等,具有同样的影响与力度。 欧洲写实主义,又名现实主义,侧重“实话实说”、“实物实画”。西方绘画理论中之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于19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米勒、库尔贝、杜兰埃等。题材上,他们排斥宗教、寓言、神话,而以当下景物与当代生活为表现对象。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旧译为“写实主义”)一词传入中国,陈独秀、徐悲鸿等最早将其运用到美术批评中。 徐悲鸿被视为“写实主义绘画大
更真实的老树 ,一个 深刻睿智的老树 , 幽默风趣的老树 , 朴素可爱的老树 。
《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主要是提供一个历时与共时的坐标,以考察一代大学者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学术成就。借助这个坐标,我们可以将悠久的中国绘画史纳入全球视觉文化生态之中重新加以定位。由于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高先生和各国的学者一道,不但挑战并丰富了中国绘画史学的古老传统,而且回应并促成了西方美术史学的新方法,在拓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方面,呈现给我们一个宏大的学术景观。
《石涛画语录》是我国古典绘画著作中的重要书籍,本书由俞剑华加以标点、注解、校正,偶有艰深难解的地方,也略加注释,免去读者翻检之劳,希望对阅读本书能有所帮助。本书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经典之作,石涛以超人的学识及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提出了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本套《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论研究丛书》为本社2007年 出版,为各大美术院校美术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的 书目。
有关石涛《画语录》的版本和注释不少,本人对此并无研究,有待专家指导,今惟一目的是阐明《画语录》中画家石涛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尤其重视其吻合现代造型规律的观点。石涛的杰出成就必有其独特体会,但由于时代及古汉语本身的局限,他的内心体会有时表达得不够明白贴切,如“一画之法”单从字面上看,就太笼统含糊,如不吃透他的创作观,必将引起曲解、误解、误导。本书所选插页有限,故较着重选其更具现代形式美感的作品,同时选了几幅现代西方大师的作品与石涛的宏观思维作参照,其间是否有通感?
《中国花鸟画史》是我国历史上部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专史,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作者以深度画家与深度理论家的双重优势,确立“形态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新视点,从中国文化的整体角度思考,全面展现了中国花鸟画灿烂辉煌的风貌更对中国花鸟画一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实现了花鸟画理论与实践之内在融合。全书叙史立论严密精细,言之有据、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