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是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他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本课徒稿特别收录了李苦禅画鹰的珍贵步骤图,并集合了李苦禅画禽鸟、花果以及其他题材的大写意画稿,其中精选范画供学习者参考。
国家图书馆藏《芥子园画传》(二、三集),原为郑振铎旧藏,是该画传康熙四十年精印本之最初本,用纸细腻,颜色鲜艳,套刻精美,是代表清代印刷工艺水平的典范之作。此版本在设色、用笔、构图等艺术造诣上都高出时下通行本,尤其是四色套印,层次分明,色彩鲜活,汹为印制技术与书画艺术的结合。该画传集已失传,二、三集存世不多,弥足珍贵。此次据国图藏本仿真复制出版,藉以一窥此一名画传的原始面貌,对于研究《芥子园画传》以及绘画史、绘画传播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对于研究康乾之世的版刻技艺与套印技术,更是一个难得的范例。
自198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喜画梅集》至今已再版17次。这一次北京出版社暨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推出其《续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深深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感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朋友们为这本小册子所作的出色工作。 我喜欢梅花,喜欢她愈挫愈奋、坚毅不拔的奋斗精神,喜欢她朴实、俏不争春的品格,喜欢她洁骨不受尘的高洁、雅逸。喜欢她凌风傲霜踏雪来,不尽生机布新香的风骨。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用我手中的画笔,把我心中的花,把我理想中的梅花奉献给大家,但是总觉得很不够,所以我一直在追寻、探索、苦苦学习研究。这本小册子收入的50幅(最后采用60幅)是从我1988年以后的梅花画作中选出来的,就作为17年来我在学习在的一个汇报吧。
国家图书馆藏《芥子园画传》(二、三集),原为郑振铎旧藏,是该画传康熙四十年精印本之最初本,用纸细腻,颜色鲜艳,套刻精美,是代表清代印刷工艺水平的典范之作。此版本在设色、用笔、构图等艺术造诣上都高出时下通行本,尤其是四色套印,层次分明,色彩鲜活,洵为印制技术与书画艺术的结合。该画传集已失传,二、三集存世不多,弥足珍贵。此次据国图藏本仿真复制出版,藉以一窥此一名画传的原始面貌,对于研究《芥子园画传》以及绘画史、绘画传播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对于研究康乾之世的版刻技艺与套印技术,更是一个难得的范例。
中国画坛无人不晓《芥子园画传》,但多见黑白版本,安徽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彩色版《芥子园画传》以飨读者。此套《芥子园画传》是康熙刻本,印制精美,色彩温润雅致,最为重要的技法图片也十分清晰。怀旧、质朴、厚重、润泽,是这套书优美的特点。这套丛书初学者可将它作为登入艺术殿堂的宝典使用,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皆得惠于此画传,可谓是国画启蒙之良师;鉴赏者又可将它作为古董把玩,从淳厚的老宋体文字中,从天趣盎然的山水花鸟中领略古代画家们的闲情逸致。
本册图书主要内容为吴昌硕中晚年时期的花卉类无记年款的作品精选。这一时期代表作有《藤花》《铁网珊瑚》《凤仙花图》《菊石图》《神仙贵寿图》等,这批作品其大胆的用笔、用墨、用水、用色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梅花的栽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人们寻梅、赏梅、谈梅、赞梅、咏梅、画梅,梅花成为诗人、艺术家深情歌赞、描绘的审美对象。 古人论述如何画梅的文章很多。本书是从构图的角度对历代以梅花为题材的传世名画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幅式的梅花绘画作品的具体分析,为爱梅、赏梅、画梅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本书按中国画常用的构图幅式分为中堂、条幅、斗方、横幅、扇面五部分。
人们爱竹、赏竹、咏竹,竹子更成为艺术家反复描绘的对象。 本书按中国画常用的构图幅式分为中堂、条幅、斗方、横幅、扇面五部分。其中斗方部分,由于中国古代绘画以斗方者甚少,作者把一些近于斗方的作品也编排在了其中。横幅部分由于版面所限,未能选编手卷作品。
本书刊载了画家最近几年的没骨花卉扇面精品,构图优美,色彩绚烂、清雅,既有野逸之风,又有富贵之气。画家通过一幅幅画作、展示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没骨法,并加上自己特有的审美眼光,构成了其雅致恬淡的画风。 在技法上,没骨花卉写生可以从水、色、墨、笔等四个要点上来把握。首先是水,对没骨花卉而言用水则更为重要,正是因为水的得当而使色彩鲜活、丰富灵动;其次为色,色彩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之中与墨相比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文人画即有“水墨为土”的观念。没有骨花卉必须是以色为主导的表现语言,亦可说“以色为上”,也可以说“用色如用墨”。有色的高妙之处在于把色处理得如水墨之高雅,没有花骨卉用色之难莫过于用“粉”,“粉”之浓、淡厚、薄与水色相交融,其味妙不可言,但用粉不当则使色彩浑浊暗淡,或是浓
本书介绍画家刘叶瑞琨等人的绘画风格、技法、画作等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4年到四川省诗书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很长一段时间刘朴都是在从事工艺美术设计。这项工作对他的山水绘画创作又产生了的影响。无论是山水绘画的图示语言,还是绘画的空间感,看似不经意间却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从巨幅山水到扇面小品,刘朴的绘画都能体现出“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理念。
当时从张熊学画者甚众,他授徒有一套由浅入深的方法,课徒画稿二百余页。一九二二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子祥课徒画稿》,共分四册。册为春季花卉,第二册为夏、秋季花卉,第三册为冬季花卉,第四册为果蔬、草树芝石、鱼鸟昆虫、翎毛花卉、条屏和册页。初版为石版印刷,材料为宣纸,线装,多次再版重印,在当时影响很大,广为传阅。现根据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二二年初版《张子祥课徒画稿》,重新编辑为《春夏花卉》《秋冬花卉》两册影印出版,以供广大读者学习临摹。
本书分别介绍了葡萄的画法,叶子的画法,藤蔓的画法,葡萄叶、藤蔓的组合,紫色葡萄的画法,绿色葡萄的画法,水墨葡萄的画法,还有各种画葡萄的画法实例,是作品欣赏,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
本书分别介绍了小桃的画法,将成熟桃的画法,画法,成熟桃的画法,桃子正面的画法,桃子背面的画法,桃尖向上的画法,桃尖向下的画法,桃尖呈45度角的画法,桃子的各种染法,桃叶的各种画法,枝干的画法,立意与构图,各种寿桃的画法实例,是作品欣赏,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
在杨先生的作品中,花草禽佃是非常多见的题材。这本画谱选印了很多方面的作品。他所画的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动感。要使绘画中的动物有活和动的感觉,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画家要在一瞬间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每一个部位,准确自然的描绘出来,才能给观者以真实感。在杨先生笔下,扑蝶的狸猫、草中觅食的群鸭、水中畅游的金鱼、荷花丛中的红晴蜒,等等,无不能欣赏者以生动的感受。这都是杨先生多年精心观察、辛勤写生的结晶。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与花鸟画原是人物画的附属,主要是应用在人物画中作为配景与点缀,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更新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山水画、花鸟画也先后独立成科。从此,花鸟画开始大放光彩,历代大家辈出,这一画种因而也成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而称誉世界艺林。 两宋是花鸟画历史上的个鼎盛期,也是宮廷绘画的高潮期,作品工整严谨,精美绝伦,造就了写实性花鸟画的高峰。自元至明清,由于文人的参与,引发了传统花鸟画审美和技法的嬗变。文人画注重抒写胸中逸气,并强调诗书入画,文人花鸟画因而也将中国画中极具特色的写意风格推向了。近代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催化,由海派领衔的近代花鸟画应运而生,既传承了明清文人画的衣钵,更将其转化为平民艺术。这一阶段的花鸟画,以彩墨互映、形神兼顾的时代风貌
像我这一辈人念小学三年级时,就得读古文了。那时的古文课本是《古文评注读本》。上古文课时,我们随着老师拉长嗓子,摇头摆脑,高声朗诵。回想起来,那情景也真有趣。我们年纪小小,历代名篇却已念过不少。《归去来辞》、《岳阳楼记》、《吊古战场文》等等都背得滚瓜烂熟。课文琅琅上口,词句铿锵,朗诵起来像唱歌似的,很有滋味,因此记得牢,随时都可以娴熟地背得出来。那时年纪小,理解力低,对文章不求甚解,只求念得流利、背得通畅。但个别篇章所含哲理,却确曾感动过十岁不到的我。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其中一篇。老师讲解课文时,借文章描述的莲荷形态和特性,动情地讴歌世上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争植"的高洁之士。记得他老先生先念了《爱莲说》中的两句--”……菊,花之
中国古代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列为中国绘画的画科。花鸟画是一个晚熟的画科,它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自唐始花鸟画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经五代、宋代的大发展时期而渐趋成熟。然而,以水墨写意花鸟画为主要艺术表现特征和审美追求则是花鸟画走向发展高峰期的标志这是明、清以及近、现代的事。明徐渭清八大山人、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诸大家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个画科的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它的内在成因极为复杂。不可否认它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机缘关系。写意花鸟画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科目开启了艺术表达的新”语境”并充实了传统人物画、山水画难以尽意表达的艺术内涵,创造出了追求本体性的“格调”艺术。它融合了用笔、用墨、用色、造型章法等绘画技巧手段在”写
本书所述及的画法多属于小写意花鸟画范畴。花鸟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个画种,它包含的题材都是取自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象。经由历代的发展,其风格流派越来越丰富。为了便于初学者尽快掌握,就需将这些花花鸟鸟的画法归纳成一套容易掌握的规律,也可以说是一套程式。掌握了这些方法以后,再去灵活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又要逐渐突破这些程式,不断有新的发现,就会逐渐能用自己的画法去表现花鸟的物象了。
任伯年为清末画家,天资,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任伯年的主要成就之一为其花鸟,造型简逸,笔墨奔放,设色明净淡雅,兼工带写,格调明丽清新。本书为花鸟部分的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书中展示了任伯年花鸟画佳作多幅,画面笔墨功力精湛,设色清新雅致,花草与禽鸟的造型简练、准确且生动,实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难得资料。
顾青蛟,江苏苏州人。196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进修于无锡轻工业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二级美术师。无锡市书画院国家一级
《故宫画谱·花鸟卷:鹿 羊》内容有羊的结构及形体特征、羊的画法、羊的画法步骤、羊的各种姿态、鹿的结构及形体特征、鹿的画法、鹿的画法步骤、鹿的各种姿态、沈铨受天白禄图轴、任伯年苏武牧羊册、五代佚名丹枫呦鹿图轴等。
顾青蛟,江苏苏州人。196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进修于无锡轻工业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二级美术师。无锡市书画院国家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