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 一画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笔墨当随时代 等。作为中国画史上的大家级画家,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分门别类,有大量石涛的山水小品创作范图,还配上大量石涛本人在对绘画艺术深刻经验体会的画论,画作画法精到,类型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次改版做了一定的增删修订,对相关画作和相关文字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读者的学习需求。
溥心畬画法精到,画风高雅洁静,秀丽典雅,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尤其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题材多样,有北宗风格,独具一格。作为深谙画理的大家级画家,全书有理论部分,山水技法解析图,配上大量山水人物花鸟创作范图,画法精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本书收录大量溥心畬山水课徒稿作品和山水画精品范作,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对相关山水画内容进行了一些新的增删。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基于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山水画论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 书画百题 ,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以权威视角融合实践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本书主要探索山水画中山的视觉形象,将这一传统艺术元素以时代的脉络细致划分,呈现出了五个精彩纷呈的章节。在这之中,读者能够领略到峰、峦、坡、岭、谷等多种山体形态在历代画家笔下的独特魅力与造型特点。古人对于山的观察与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更融入了深厚的主观意识与哲思。他们深知 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意味着在行走中,随着步伐的移动,山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而 四时之景不同,朝暮变态不同 则揭示了山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下所展现出的多样面貌。这种对山的多元角度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欣赏为主线,主要讲述山水画史演变的规律、脉络和主要历程,兼及画家所处历史、环境以及画家生平、创作、传闻等。 全书20章,全书15万字。每章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一或两位画家,并赏析其代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作序。 全书覆盖画 重要画家、画派,重大变化、转折,以点带面演绎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文字优美、描述风趣、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山水入门》,以学画青年为主要对象,融合画谱、美术史知识、传统画论、画家研究和作品鉴赏,文图结合,深入浅出,可读可临,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普及性著作也不乏精辟的见解。本书根据1920 年商务印书馆版本影印。
丛书选取了山水画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的题材分类。详细而细致地讲解各类画法,并分步骤示范技法要点。使读者在临习过后,基本掌握山水画的基础画法。本书的编排上也注重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初学者能从本书中获得绘画的乐趣。
本书为“中国画临习速成”之梅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随着艺术大师的笔触你可以欣赏到画梅的千姿百态,领略工笔画的画理、风情……
中国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思维过程自然界中的物象转换成富有人性化的图式展现在画面上。中国画利用毛笔和水墨以及宣纸为媒介所传达的一切,都依附于民族文化的璀璨而展示其风采。当今正值多元化的时代,画家如何选择自身发展的模式是大家所面临的挑战,而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表现形式始终就没有失去她的价值意义,延续发展模式是画家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从中可以找到发展的规律,在规律中又能体现其绘画法则。绘画中的法则是通过画家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其中用笔方法如:中侧锋、转折、顿挫等,用墨干湿农淡、泼、破、积、蘸墨等法都代表着不同的取向,这是技法理性化的体现。不同时代有着各异诠释和理解的方式方法。然而,在运用过程中
《工笔线描实用画谱》为山水人物画选辑,收录有王悲秋、周清波、李震、韩学中、吴冰等山水人物作品。工笔线描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它是学习中国画的首要课程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为了弘扬中国画的艺术,学习、继承线描的传统技法,临摹古今工笔线描,实为必要。
本书为“中国画临习速成”之梅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随着艺术大师的笔触你可以欣赏到画梅的千姿百态,领略工笔画的画理、风情……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萨本介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书中的图话部分由他拟就。用图话的方式来评画解画是一种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多方位的引导,启发读者进入画境。此外,我们还集录了白石老人的原诗以增加对画家本人的全面了解。愿广大读者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