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不算为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半叶,戏剧与电影何等兴旺。但是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引进、播出,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蓬勃兴起,戏剧与电影的辉煌日渐暗淡,以至于圈内人连年呼喊戏剧危机、电影危机。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电视冲击戏剧、电影这一现象?我以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新的媒体向传统媒体宣战。这也是一次推进:把人类生活导向崭新的阶段。这场不是毁灭性的,而是整合性的。它把人类的艺术智慧、艺术能力与艺术活动整合到一个全新的平台上。网络的出现,更赋予这个平台以无限的能量。因此,以乐观的态度来迎接这场挑战,以好学的精神来研究掌握新生事物,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书是中国电影专门史研究的又一硕果,标志着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这对于中国电影史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在本书中,贾磊磊把武侠片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做了清晰的梳理,并把它的特点归结为五个大的“创作浪潮”。这是有见地的,也大抵符合客观的历史实际。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到,武侠片在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发展,差不多就可以达到上规模、上水平的程度。作为该书“下篇”的口述史部分,也有特点。它不仅使人读了有一种恍如处身拍摄现场的亲切感,也让人领悟到武侠电影创作的艰辛、甘苦。
本书研究了类型电影这一文艺现象及一些重要电影类型的具体形态,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具有新意的辨析、阐发和解释,如“神话”、“杂耍蒙太奇”、“暴力美学”、“悬念”等。本书还对如何认识今日的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好莱坞电影模式等热点论题提出了新颖的理论辩析或应对。在分析电影类型形态的同时,作者还借用文学研究中的细读法对一些经典电影文本做了细致、独到的案例分析。本书作者郝建是率先在中国内地引进、介绍并开展电影类型学研究的学者。由于作者持续关注中国当下的文化现象,本书不仅在文艺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还与中国当下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由于作者在类型化电影电视创作领域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因此本书更具有联系影视实践活动的色彩。作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本著作可供影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文德斯曾说过:“每一幅图片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的个镜头”,正好反映这部“图片和故事”集的内容和风格。对文德斯来说,观看的诗意和叙述的旋律都属于艺术创作里决定性的部分。《一次》叙述了一个电影人与世界的相遇,看法和
谈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就不能不提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但正因为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人们也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没有选择这些影片——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本书选择了另外一些影片如《小玩意》、《太太万岁》、《花外流莺》,我给自己准备了如下的理由:(1)这些影片可能是读者所不太熟悉的,应该有一点新鲜感;(2)这些影片也够得上“经典”的原则和标准,只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它们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打入冷宫;(3)也是更重要的,在当下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这些影片对我们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一部用文字呈现的百年中国电影档案,一部
当前最热播的美国青春剧集,当属由由美国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台(CW)出品的《吸血鬼日记》。该剧改编自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系列小说,剧集播出后,青春靓丽的主演妮娜·杜波夫、保罗·韦斯利、伊恩·萨默海尔德一时炙手可热。该剧基于庞大的魔幻背景设定,讲述了一段段唯美纠葛、时间的爱情故事。指文图书奉上本《吸血鬼日记》美剧图文导览书,收录500幅人物美图及精彩剧照,讲述热剧台前幕后的故事。
数十位欧美电影大师和上百部经典名片的品评随笔以及嘉宝,梦露等多尊银幕女神的浪漫传奇。一只痴迷于电影花粉的胡锋,敏锐地捕捉那些流淌的画面和声音,秘密地贴近消逝岁月的苍老红颜,只为也酿制出一番甘美的文字果酱。电光如影,身如菩提,花粉尘埃,心若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