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书为近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谈艺文论的编选,全书将沙孟海的书法篆刻艺术文献著作、诗文、课稿和书信重新编选汇总,分成书法和篆刻两大章节,书末附沙孟海年表。全书编选严谨,条例清晰,适合书法、篆刻学习者参考研习。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一次,穿过「云门」,我们选择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好回到那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 白蛇故事 唯美感性的文字,重述《白蛇传》凄美传奇。 白蛇典据 追索白蛇故事的源泉,步入传统文化的堂奥。 白蛇云门 华丽精美的图片,呈现云门舞者的动感舞姿。
《戏剧艺术欣赏》是“艺术与人文修养”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介绍90余部中西方著名戏剧作品的书籍。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介绍,每部戏剧作品都由基本信息、剧情介绍和艺术欣赏三部分构成。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舞台打斗技巧》中的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有步骤地、安全地完成舞台错觉的制造。在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速度。在使用这些技巧时不要即兴发挥。最重要的是,打斗的双方要严格地、丝毫不走样地按照在排练中确定下的动作和节奏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通过热身练习使身体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保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其他形体活动一样,舞台打斗的热身练习阶段对于防止关节扭伤、肌肉撕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热身练习能增强动觉意识,并能提高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积极工作的呼吸系统为大脑提供了充分的、饱含氧气的血液来使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捷。在教师严格控制和掌握下的打斗训练课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缺少了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缺乏对肌体的感知和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对演员的安全
《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邂逅康铎》是一部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是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戏曲剧种。评剧由流行于河北农村的蓬花落(站唱)与东北的二人转(走唱)结合形成的。最初称作“平腔梆子戏”。后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在民间则习惯称为“蹦蹦戏”或“落子戏”。一九一二五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这一名称。曾培养出月明珠、小白玉霜、新凤霞、谷文月、赵丽蓉等知名艺术家。该书将以评剧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图文并茂的故事线索,广大读者去领略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是一部研究北京人艺戏剧的传统与创新的成果之作。作者提出了北京人艺传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至今也还在演变的进程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回顾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北京人艺传统的形成,北京人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并展望了人艺未来的发展。
陈九久居沪上,闲来喜欢画戏。在他看来,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同时,戏又发生在你我身边,人生无日不在戏中。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画戏人,把古往今来的连台大戏,一一纳入斗方。 霍不思则是久居京城,喜欢在漫漫长夜里看戏,将亘古的悲喜尽收眼底,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写出了一些别样的文字。在她的记忆里,萦绕着那么多斑斓故事和意味绵长的唱词。这些戏,给了她看待世界的美妙角度。 画戏也好,说戏也罢,说到底不过是或者悦纳这庸常人生的小小努力。每一个看戏的人和每一个做戏的人,都会在这里面看到自己。
《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分析得当,语言平实但不失理论深度。作为一本引导读者接触、领略和欣赏中国戏剧经典作品的入门读本,能帮助戏剧专业初学者、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和业余戏剧爱好者在阅读剧本时获得启发,从而使他们能更为全面地鉴赏戏剧作品。 《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适用范围广泛,除可作为师范本、专科和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外,还可为爱好中国戏剧的广大社会读者参考选用。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充分调动其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是一本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
梅兰芳背倚着很大的传统文化,而他的技艺却令人在微小之处琢磨再三,然而看完戏再一寻思,发现京剧及梅兰芳所体现的那大的文化越发厚实悠远。梅兰芳的能戏多于三百出,但每出戏能“卖”的地方只有少数几个点;等你在点上反复寻思,忽然发现梅兰芳几乎无处不在。梅兰芳的处处不太容易琢磨,许多遥远而分支的路上都有其身影;到了他的中晚年,他艺术的特征才逐渐彰显出来,而他一旦走进历史,又在诸多前路上给纷繁的今人以启迪。
《画说京剧》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画说京剧》里,请您慢慢找寻……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9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贤、名旦、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郭德纲话说北京》以单口相声的手法,介绍了有关老北京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读来妙趣横生,新切感人,读者可于笑声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同时《郭德纲话说北京》附载了郭德纲先生的自述《我叫郭德纲》和他的部分相声作品,并随书附光盘一张,录制了部分精彩相声片段,以飨读者。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本书的。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研究,对于近代文学的观照,到这里似乎近于尾声,常常是步履匆匆,不了了之;现代文学研究,又乏前瞻后顾,从中寻取承继和发展的必然联系,于是形成了一个薄弱的断裂空间。特别是话剧,也许基于它本身发展的稚弱,对于这种文学样式的孕生流变,演化发展,更少勾沉翔察。袁国兴的这部书稿,以探索者的勇气,承诺了这个重要课题。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乃至有拓展,熔铸了自己的见解。整部书稿自然用心于宏阔地把握文化发展的整体能力,但是更加注重在翔实史料的梳理、思辨中寻索历史演进的脚步。细密的观察与踏实的笔墨,给予接受者以信服的力量。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松阳高腔是单声腔剧种,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地区,西到江西、安徽,遍及四省的广大城乡。其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松阳高腔的唱腔山歌风味浓郁,常以帮腔、甩腔、衬腔等形式演唱,仍保留着里巷歌谣的古老风貌。
《昆曲百问》作者陈益围绕昆曲发展的历史,设问百题,并非仅为解疑释惑,而是在深入浅出中将史学的厚重、文学的情味、哲学的思辨融于一体,引人思索。读完《昆曲百问》,对昆曲何以成为百戏之祖、何以成为全人类的艺术遗产,相信读者会有清楚的答案。
“演出性喜剧小品”的脱颖而出和持续走俏,是20世纪下半期至今的50年间中国大陆文坛的一个奇观。本书集半个世纪来全国一批同道者的集体思考,以问答的形式为广大喜剧小品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部应急性的“入门手册”,填补了中国喜剧小品理论建设的一个空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理论家和艺术家共同撰写出一部具有性、体系完整的中国喜剧小品的概论和编年史。
《京剧·击鼓骂曹·赤桑镇(演出本)》收录了京剧《击鼓骂曹》的杨宝森演出本和《赤桑镇》的裘盛荣、李多奎演出本。
《人艺批评-北京人艺戏剧理论集》主要包括关于 话剧主旋律作品与市场化 的随想、精彩演绎一段 可触摸的历史 、没了复仇,还有没有 赵氏孤儿 等内容。
《戏剧本质新论》是一本研究戏剧艺术本质、探究戏剧文化核心概念与戏剧活动基本框架的专著。书中祭祀活动中的“牺牲”、“献祭”与悲剧中死亡、英雄献身的联系;悲剧文化的时代落差与文化差别;“假定性”对于戏剧活动的“艺术性质”与“存在前提”;艺术创造的逻辑起点;戏剧艺术活动中的“人造型”与“物造型”的区划;媒体特征与艺术特性的判断……这些内容充满了历史思考、文化辨别、价值判断,读起来引人深思,促人联想。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行走在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中国戏曲也从新时期走到后新时期再经历了世纪转换,留下诸多值得我们从学理层面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李祥林所著的《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戏曲为主视点,立足当代学术理念,面向当代艺坛现实,运用多维知识及视角考察、剖析、阐释和反思戏曲艺术在当今中国的存在态势和命运轨迹,从而为大家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戏曲脉动,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本土戏曲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