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京剧大师谭鑫培故乡武汉市江夏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经谭家授权编写出版的丛书《京剧谭门》(1-4卷)的第二卷。本卷重点介绍了 四大须生 之一、 新谭派 的开创者谭富英的人生经历和演艺生涯,穿插介绍了谭门第三代谭小培的传奇人生,以及谭家众多师友门生的梨园掌故。 谭鑫培仙世后,其子谭小培洞悉儿子谭富英酷爱戏曲和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为了京剧谭派的发扬光大,毅然割舍自身对京剧艺术的挚爱,精心培育谭富英。谭富英终于不负众望,将谭派京剧艺术推上了一个崭新的,深受国人爱戴。本卷围绕着力刻画谭小培为谭派艺术甘当人梯伟大宽阔的胸襟,以及谭富英穷尽智慧和能量,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京剧事业。
《京剧精编剧目典藏》是上海戏剧学院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一项重大艺术工程。以上海戏校六十年多年来的京剧教学为依据,本书在众多的京剧剧目中遴选出十五出经典教学剧目,内容包括:剧本、乐谱、剧目源流、剧情简介、艺术特色、人物穿戴、道具、注释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将以戏校的特色剧目和南方的戏曲流派如 麒派 盖派 俞派 等艺术家的代表作纳入其中,包括六十年来戏校一些名家名教师的代表作品;同时融入京朝派及传统京剧的诸多经典流派剧目,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均有一定的比例,综合性和地域性兼而有之。二、分基础必学剧目与流派特色剧目两大类,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京剧教师教授和学员学习京剧的教材。三、具有系统性、示范性、实用性等特点,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及普及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要通过综合性的 唱 做 念 打 的手段,在固定范围的舞台上反映历史的代的广阔生活,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因此表现这种反映生活的手段 唱 做 念 打 就需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技术,也即是程式,不然的话,就无法深刻而又细致地表现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表达复杂的剧情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套程式它并不是某几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历经我们祖先 前辈艺人从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千锤百炼,逐渐创造出来的。这套程式的形式,是随着它们从表现简单生活内而表现复杂的生活内容的一个长时期艺术实践的结晶。任何一种艺术,它不可能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常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不能违反生活的真实。 这个论点,正确。可是在我们戏曲表演艺术里
专著是对20世纪上半叶围绕京剧唱片的灌录、发行、传播等所进行的历史学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其所提供的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各种文献和资料,以及对于京剧老唱片进行的资料研究与梳理,打破了典籍类资料集成图书的范式。专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理论性与实现性兼具。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 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京剧,可以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充实生活。历史和京剧在很多方面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京剧历史剧与历史的联系更加密切。 王亚娟著的《欣赏京剧探究历史》目前为校本教材,编写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共有十个单元、二十课内容。十个单元依次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明、清、抗日战争十个重大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精选一出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供我们欣赏、探究。本课程旨在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欣赏京剧,用历史知识解释剧中的历史内涵,并能运用相关史料分辨剧情的真实与否,正确判断剧中的历史观点、价值取向,从中学习做人的智慧等。简单说,就是欣赏京剧,探究历史,学会做人!
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一书,将珍贵明信片、精美邮票和纪念邮戳三者合而为一,以明信片的内容为线索,图文并茂,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梅兰芳的人生轨迹、舞台生涯、经典剧目、梅派风韵和国际影响。呈现出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再现了艺术大师的风采。是一部将集邮艺术与京剧大师辉煌人生融为一体的精美画册。
《怎样唱好京剧(修订版)》此次修订内容主要是在原版“气、声、字、腔”四个章节的基础上,对其中“声”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首先作者张再峰从声乐的角度将京剧演唱界定为“京剧唱法”,使其在方法总结、理论归纳时能够更加规范、。大量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技法的术语,与京剧唱法有关技法相对照,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京剧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对、借用力度。其目的是想通过借用美声唱法相关理论和术语,试图讲清或尽量讲清京剧唱法中某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从而揭示、体现京剧唱法的科学性,以便更好地帮助提高京剧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