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代表性的戏剧样式,是汉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集大成者。上海对于京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上海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海派京剧“,而且也是京剧从传统向现代演化的重要催化剂。“京剧”于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从人文背景、发展历史、艺术特征、流派、传承人以及保护现状等角度多层次解读京剧艺术,《京剧》史料丰富、结构明晰、语言生动流畅、可读性强。本书由单跃进主编。
《河南地方戏史料丛书:豫剧祥符调流派唱腔板式暨器乐曲牌集萃》为“河南地方戏史料丛书”之一,收录了祥符调中的代表性板式和唱腔的曲牌及器乐曲牌,为读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祥符调经典唱腔板式和器乐资料,为保存传播原生态的祥符调经典唱腔板式做出了具有总结性和引导性的重要贡献。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分为总论和编导论两篇。内容包括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艺术形式上的实验性、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思想内容上的激进性、奔向戏剧的“彼岸”等。
本册书概述了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点金术,你必须付出爱并具有冒险精神,将构筑一座剧院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就像剧院中的演出一样,一座剧院的成功取决于与剧院建筑有关的专家们的能力协作,其中包括建筑师、还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编舞、指挥、指导教师、舞台及灯光设计、音响师和技术顾问等人。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来说,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演出所在的场所决定了戏剧演出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介绍HHPA的剧院建筑,我们请美国演艺界的一些人士阐述了剧院与建筑的关系。我们非常感激这些撰稿人对此事投入的极大热情及独到的见解。他们描写了各类形式的剧院,如:历史的、现代的、当地的、闻名世界的、朴素的、豪华的。有几位作者评论了一些HHPA的设计作品。另外
《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剧目总计580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剧目具有较高思想内容,如《铡美案》《打渔杀家》《四进士》等。更多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古代生活,丰富人们知识,或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如《群英会》《空城计》《玉堂春》等。
《中国戏剧简史》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作品为纬,以点带面,精选中国戏剧(戏曲、话剧)史中的经典作品,从戏剧文学赏析的角度,以“剧情脉络”、“剧作家小传”、“剧作赏析”为体例,分别对每部剧作的结构编排、语言风格、悬念冲突、情境设置、剧作特色等予以介绍和评析。本书分析得当,语言平实但不失理论深度。作为一本引导读者接触、领略和欣赏中国戏剧经典作品的入门读本,能帮助戏剧专业初学者、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和业余戏剧爱好者在阅读剧本时获得启发,从而使他们能更为全面地鉴赏戏剧作品。本书适用范围广泛,除可作为师范本、专科和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外,还可为爱好中国戏剧的广大社会读者参考选用。
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张狂,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藉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 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莆仙兴化腔傀儡戏、闽北大腔傀儡戏、闽东北四平傀儡戏、福清词明傀儡戏、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和幔帐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评弹小辞典》共收条目约2000条,分为总类、行话术语、书目、音乐、人物、社团、书场、著作书刊共八个大类,并附有《传统书目历代传人系脉表》、《南词必览》、《苏州弹词检韵》,涵盖评弹艺术的方方面面,资料丰富,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晓畅通俗,适合广大评弹爱好者查检,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评弹有着积极的作用。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此编撰了《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由康保成等著。
本书内容是研究中日现代演剧交流的历史,时间跨度为1907年至1945年。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在中日现代演剧交流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人物、演出的剧目以及在演出过程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在中日现代演剧交流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的人和事、剧目及创作思想;中国话剧接受日本现代演剧影响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追求。???全书收录了大量史料,包括各种人物照、剧照和书刊封面等照片300余幅,不少是次在发表,颇为珍贵。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着重对秦腔的唱腔、板式的结构、性能及起板、落板的规律作了一些分析,并言简意赅的介绍了肖炳从事演奏实践当中的点滴体会和学习心得,以及多年来汇集的有关资料。《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教学的意义。 这次再版我对原稿进行了精心校订与修正,知识部分也有增补,又将陕西民间弦索套曲《大莲香》《五更愁》收录进来,以供广大秦腔爱好者学习演唱和专业剧团研究参考。
收《柜中缘》、《让徐州》、《桑园寄子》、《龙凤呈祥》、《四进士》、《金玉奴》6出京剧曲谱。
《京剧剧目初探》收录一千三百余个京剧剧目的剧情说明,按剧情的历史朝代顺序排列。凡剧情与小说、笔记、说唱文学、杂剧、传奇有关者,择要加注说明。对某些剧目的艺术特点、主要角色、表演上的不同流派等也略作说明。书末附有剧目索引,以便检阅。本书对挖掘、研究京剧剧目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对研究其他戏曲也有参考价值。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分为总论和编导论两篇。内容包括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艺术形式上的实验性、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思想内容上的激进性、奔向戏剧的“彼岸”等。
如果说戏剧是最难的综合艺术,那么戏曲则又是其中最难操作的艺术样式之一。称职当行的戏曲作家既要像小说家那样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丰富的阅历、独特颖异的感悟、飞天入地的想象力,善于编织故事、安排情节、刻画人物,又要像诗人那样具有澎湃而充盈的激情,还要熟悉戏曲舞台,懂得表演和音乐……正因如此,素质全面的戏曲编剧人才向来十分难得! 一个时期以来,在“但求我用,不求我有”的潜规则的影响下,短视偏见和功利思潮泛滥,不少剧院团不愿意养剧作家,甚至把剧作家视为负担和累赘,似乎出现了“唯编剧特别是戏曲编剧人才难养也!”的局面。结果酿成大量戏曲作家的淡出、流失和转移,直接破坏了戏曲艺术的生态平衡,造成戏曲原创力的不足,好的戏曲剧本如凤毛麟角,以至于经常看到不少演员因为遇不到能够施展表演才华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