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彰显雕塑在文化传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让 的雕塑作品成为新时代的助推器、传播中国声音的发声器。书中围绕中国雕塑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历史课题、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时代任务、基本状况、经验概括等,从实践与学理上分析探索中国雕塑传承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就相关热点问题和前瞻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参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基于我国民间传统工艺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梳理我国民间传统石雕的技法,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民间传统石雕技法,按职业人才技能培养要求,编写以实训为核心的石雕石刻训练教程,为爱好和学习石雕的人士和教学机构提供教学指导与参考。
神通寺窟像,其姿势顺平板,背肩方整四肢如木,其头部笨蠢,手指如木棍一束,当时此地石匠,殆毫无美术思想,其任务即按照古制,刻成佛形,至于其于美术上能否有所发挥不顾也。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本书从雕塑造型角度阐述“构造”概念,分析构造与雕塑之关联,认定构造与雕刻、塑造并列,是雕塑成型方式之一。书中论述了雕塑构造的兴起、表现及意义,展开叙述了雕塑构造的方式方法和形态变化。作者还结合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状况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作了引述。全书图文并茂,既可作为艺术院校和普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现代雕塑课教材,也可作为雕塑从业者或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