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艺术,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既保持本土文化特征,又汲取外来文化因素。历汉末三国薄葬之风后,两晋某些贵族官宦墓前开始列置神道石雕。及至南北朝,帝王陵墓设置神道石雕已成常制。南京附近现存二十余处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构成南北朝陵墓石雕的主体。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历年发现的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的种类配置和造型风格与南朝不尽相同。北朝墓葬出土的石墓门和石棺椁、石棺床或行榻等葬具上的浮雕和缝刻艺术价值甚高,有的明显含有佛教和祆教等外来文化成分。两晋南北朝随葬墓俑可分南北两大系统,在南方,自西晋而历东晋南朝,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始终是墓俑 为集中的地区,但一直保持小俑群的规模。而在北方,从西晋起,历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墓俑发展延绵不断,俑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 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 、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 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1所出石灰岩为 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 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
《浙南摩崖石刻研究》从浙南摩崖石刻的历史形成、发展和影响的主线出发,对浙南的主要摩崖石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实地探访、考察、拓片、摄影,首次实现了以浙南摩崖石刻作为整体对象的图文编目和专门研究。撰写时力求收集全面,考察精到,查漏补缺,去讹存真,突出价值,彰显文化,讲究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深入性。
"《酔石风流—印钮·摆件》是一部抢先发售全面聚焦、系统梳理寿山石雕刻“东门流派”与“西门流派”钮式的文献。 全书从海內外很好印章收藏家的藏品中,选刊了168件(500余张图片)具有鉴藏艺术价值的名家印钮、摆件,上自明末清初杨玉璇、周尚均,下迄现当代已故名家郭祥雄,涵盖了圆雕、浮雕、薄意、博古、线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可谓是一部明清及民国印钮雕刻发展史。每件作品由图像及说明文字部分组成,图像部分多角度高清拍摄,纤毫毕见;而文字部分则详细记录作品的印材、尺寸、印文、边款释文等原始记录及鉴赏要领、递藏信息,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现印章之美,印钮之精,体现了民间文人收藏的精神境界。印钮艺术是我国很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但当今对印钮的重要价值的认知,还很肤浅,研
本书是本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全书共收入了620幅精美的彩图,数十位西方雕塑家的代表作,让你直接欣赏世界最的雕塑作品。 该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栏目活泼,板结构合理,用通俗晓畅的文字,告诉你丰实的艺术知识,是一本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提高人生品位,加强艺术修养的轻松读物。
《延安革命纪念馆木刻版画集(1935-1948)》编著者张建儒。 延安革命纪念馆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征集收藏革命文物放在首位,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馆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资料照片两万多件,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的全国大型纪念馆。在众多馆藏文物当中,有许多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此,我们遴选出一些版画、名人书画以及陈列展出中的油画、雕塑、场景复原等艺术品……
在诸多镌刻艺术中,铜刻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我国存世最早的铜刻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清晚期和民国早期,铜刻艺术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日益衰退,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为部比较全面地介绍铜刻艺术的专著,内容包括铜刻艺术的简要历史、铜刻工具、铜刻技法、墨拓技法及铜刻作品赏析、名家论铜刻艺术等,尤其是铜刻工具、铜刻技法的介绍及图片展示,作者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积累的独门技艺公诸于众,填补了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的空白,为铜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奉献。《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由吴蘅编著。
天地无私所以滋养万物,积善立德惟人修身勉力可致。所赖道、儒二宗振国化民,成就古老中华礼义之邦。后释教东渐,于道、儒之外刖立宗法,阐八苦、扬四谛,宣六波罗之妙法,解八正道之渊源。既入我邦,历代贤达融儒鉴道,三教汇流,遂成中土佛教之大观,更有异于天竺本土。先贤有言,佛教造像,于空寂之外,塑以人形,意谓人人皆可证道、个个均能做佛,故史籍亦以“象教”名之。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卿相,下至贩夫走卒,常捐金赠银、布施供养、勒崖刻石、镌经镂像,以为通西方之捷径、超六道之坦途。故时世迭更,造像迥异,是以晋瘦唐丰,代有不同。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一书,作者穷八年心力,索隐钩深、寻经据典,以时代区域为依凭,对中土佛教造像风格之演变、造像断代沿革之轨迹等艺术论题的阐述,颇有建树。且存世至今的佛教
雕塑是什么呢?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可以说雕塑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雕塑制作起来没有想像的那么麻烦,书中详细介绍了雕塑中应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总结了雕塑中常用的头部比例、五官、头部骨骼、头部肌肉、面部比例、头像中的切面等制作技巧,讲解生动细致,并附有解说图片。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两个头像制作的整个详细过程,从骨架制作、骨架组装、填充物制作、基座制作到颈部、面部、锁骨、颈部以及切面、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艺术,其崇尚理想的模式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在西方传统雕塑艺术中一直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人体雕塑一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和神态,以达到“理想美”的境界,在视觉上总是给人一种稳定、威严和永恒的印象。随着西方艺术发展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艺术表达渐渐从再现这个世界表象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而更多的是去记录和呈现这个世界内在的结构和本质。
"《酔石风流—印钮·摆件》是一部抢先发售全面聚焦、系统梳理寿山石雕刻“东门流派”与“西门流派”钮式的文献。 全书从海內外很好印章收藏家的藏品中,选刊了168件(500余张图片)具有鉴藏艺术价值的名家印钮、摆件,上自明末清初杨玉璇、周尚均,下迄现当代已故名家郭祥雄,涵盖了圆雕、浮雕、薄意、博古、线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可谓是一部明清及民国印钮雕刻发展史。每件作品由图像及说明文字部分组成,图像部分多角度高清拍摄,纤毫毕见;而文字部分则详细记录作品的印材、尺寸、印文、边款释文等原始记录及鉴赏要领、递藏信息,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现印章之美,印钮之精,体现了民间文人收藏的精神境界。印钮艺术是我国很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但当今对印钮的重要价值的认知,还很肤浅,研
“潮州木雕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展览项目之一。作为中国木雕之一的潮州木雕,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以130余件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潮州木雕藏品,配合20余件潮州市博物馆藏的潮汕文化藏品,结合国家博物馆藏的大师木雕作品,集中展示潮汕木雕的历史、工艺和文化。画册为本次展览的配套出版物,除了收录展品外,还增加了三篇潮州木雕专题文章,从学术上对潮州木雕加以梳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