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 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关野贞合
即便放眼全球,山西现存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也堪称*艺术精品,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乡野深山里的它们并不被国人了解。抱着将艺术归还艺术的态度,三晋出版社推出《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好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好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国内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本书收入工艺研究专家撰写的十余篇相关文章,广泛深入地介绍了嘉定竹刻为代表的“深刻”、金陵“浅刻”以及别具风韵的“留青阳文”,构建出绚烂多姿的竹刻艺术世界。 本书附有故宫、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竹刻艺术精品99件的图片,充分展现了竹刻艺术珍品的魅力。 本书配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竹镂文心“展览。
李钢编著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 品集》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集》通过创 新求繁荣,倡导多样促发展,成为本届全国美展系列 展览当中的亮点。本届雕塑展区采用由雕塑家直接报 送作品的方式,先后共收到全国各地2689件作品,经 过评委会认真严格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参展作品 350件,后从中选出35件进京暨获奖提名作品。
《雕塑艺术1》(上下两册) 集结数十位造型艺术家,揭秘设计制作背后的故事。想知道自己心爱的模型从设计到出荷需要多久吗?想知道一流手办模型展览会的参观攻略吗?想了解知名的手办生产厂家、手办制作公司的秘辛吗? 41位一线造型艺术家、120项原创设计、15部制作攻略、6个艺术专栏、6篇独家访谈,从设计灵感、创作背景、爱用工具、制作过程、工作习惯、多视角诚品展现,一场纸上的造型展览与分享之旅,那些让你无尽欢喜、感叹惊奇、渴望拥有的 传奇 之作,尽在这里。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什么? 例1 造型艺术大家、人气插画师、涂装特效先锋、新秀原型师集结 创作灵感、制作过程、常用工具、工作习惯等。 例2 横山宏X大畠雅人联名企划对谈:从创作灵感到合作趣闻。 例3 涂装大家田川弘的拟真模型涂装讲座 皮肤基本色秘诀大揭秘:白色、红
本书共220万字、近300幅彩图,分为三卷:严峻卷(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理想卷(隋唐五代)、愉悦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真实历史场景。采用描述阐释与历史钩沉相结合的方法,将纪传体的长处巧妙揉进编年史的写作中,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填补了学术空白。 编年体例分为 提示 叙录 文献 三部分,重点包括:与石刻艺术相关之重要政策法规、历史事件、宗教事件;对石刻艺术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之文化行为;雕刻家或刻工生平事迹;重要石刻艺术作品之系年、流传及影响等,*后一卷末附有参考文献书目、图录索引、内容索引。 本书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
《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记录了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艺术展的精华,展现其雕塑与塱头古村的跨文化对话。图录含79件作品及策展人、专家评论,忠实还原展览现场,引领读者走进贾科梅蒂的艺术宇宙,思索孤独、记忆与人类存在。
徐竹初、徐强在秉承祖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察与思考,兼顾舞台表演与审美欣赏的双重需求,在木偶造型以及神态的表现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良,塑造出大量超越前代的木偶艺术精品。 本书分为 雕偶世家 徐氏木偶雕刻传承与技艺 以形写神 徐氏木偶形象 两个单元,全面展示出徐氏木偶雕刻的技艺传承、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
纸鉴:中国古代书画、文献用纸鉴赏,ISBN:9787805986258,作者:田洪生编
毛泽东雕像的建造数量,可以说在中国雕塑历史上创出了记录。它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一种情感的回忆。从1997年,在张家口拍下第一张毛泽东雕像照片开始到现在,《图说毛泽东雕像》作者成文军在全国122个地市县镇,拍摄了225尊雕像。其中1970年以前建造保留下来的180多尊,其余的则是文革时期(或叫改革开放)后建造的毛泽东雕像。在抢救性拍摄中,有的大批雕像拆除,有的则被保护下来并且成为文物,一些被挖出又重新竖立。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毛泽东雕像都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图说毛泽东雕像》作者用一种怀旧的心态,表达着这种客观存在,这种感受深印在我们的永恒记忆里。
《屋擔下的雕刻艺术》这本书的策划,是“房梁遗梦”摄影散文系列丛书运作的延伸。“房梁遗梦”系列丛书从2002年开始出版,一直到2008年由《福建经典古民居》大型画册收宫,前后历时7年。几年来的采访、拍摄,行程数万公里,几乎走遍了八闽大地,对福建的古民居进行深入、全面的走访,先后采用多种出版形式,如摄影散文、大型摄影画册等。文学与摄影的联姻,总会留下遗憾。比如说摄影大型画册,虽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的古民居进行梳理、整合。力求表观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风采,但还觉得余音未尽。由于“房梁遗梦”系列的篇幅限制.对于许多的细节、情节,甚至是更多精彩部分还无法表达,也少了古民居的精髓所在,所以,也就有了今天的《屋檐下的雕刻艺术》的策划和出版。
"《酔石风流—印钮·摆件》是一部抢先发售全面聚焦、系统梳理寿山石雕刻“东门流派”与“西门流派”钮式的文献。 全书从海內外很好印章收藏家的藏品中,选刊了168件(500余张图片)具有鉴藏艺术价值的名家印钮、摆件,上自明末清初杨玉璇、周尚均,下迄现当代已故名家郭祥雄,涵盖了圆雕、浮雕、薄意、博古、线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可谓是一部明清及民国印钮雕刻发展史。每件作品由图像及说明文字部分组成,图像部分多角度高清拍摄,纤毫毕见;而文字部分则详细记录作品的印材、尺寸、印文、边款释文等原始记录及鉴赏要领、递藏信息,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现印章之美,印钮之精,体现了民间文人收藏的精神境界。印钮艺术是我国很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但当今对印钮的重要价值的认知,还很肤浅,研
“潮州木雕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展览项目之一。作为中国木雕之一的潮州木雕,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以130余件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潮州木雕藏品,配合20余件潮州市博物馆藏的潮汕文化藏品,结合国家博物馆藏的大师木雕作品,集中展示潮汕木雕的历史、工艺和文化。画册为本次展览的配套出版物,除了收录展品外,还增加了三篇潮州木雕专题文章,从学术上对潮州木雕加以梳理和研究。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艺术,其崇尚理想的模式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在西方传统雕塑艺术中一直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人体雕塑一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和神态,以达到“理想美”的境界,在视觉上总是给人一种稳定、威严和永恒的印象。随着西方艺术发展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艺术表达渐渐从再现这个世界表象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而更多的是去记录和呈现这个世界内在的结构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