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是世界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将现当代艺术体系引入原来古典主义的中国雕塑教育体系,被誉为“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学院系统”。本书是隋建国近50年艺术创作的评论及回顾文章结集,并收录他的手稿、笔记及年谱。书稿收录的所有作品均经隋建国审阅后敲定,是较为珍贵的全面研究隋建国雕塑艺术的资料,同时也是见证反映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本书着眼于史料和实物分析视角,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理论层面阐释上海黄杨木雕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保护,并对上海黄杨木雕的田野文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记录、抢救性自建数据库等珍贵资料,按照体系进行了整合梳理,不仅探索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动态的、“活的”上海黄杨木雕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实现对该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 性保存和抢救性记录;还对丰富、传承上海非遗品类,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历史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艺
《雕塑元素》是一本引导观众体验雕塑的重要指南。借助收录的大量现代和古典艺术作品的彩色照片,作者讨论了他认为与理解和欣赏雕塑有关的14个雕塑特征,包括材料、位置、纹理、颜色、体积、空间、运动、光线和记忆等。读者不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接触到从古代到现在的各类雕塑作品,书中介绍的一系列方法和词汇还能使读者在阅读后,有能力欣赏大部分雕塑作品。
本书关注与探讨软雕塑之于传统雕塑的突破与改变。全书共分五章,由表及里的探究了软雕塑艺术全新的美学样态,是如何建立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消除艺术神圣感的,基于生活的流动性、日常性、反思性的逻辑关系的生成。本书以解析软雕塑艺术的概念入手,从软雕塑艺术的材料语言、造型语言及空间语言三个维度,来揭示软雕塑艺术有别于传统硬质雕塑的美学特征,并将其置放于艺术与生活关系发生巨变的语境之下,探究软雕塑艺术全新美学样态形成的原因,旨在借由生活与身体感知的关联之于软雕塑艺术,引发人们对艺术、生活、社会、人的自我关注等现实问题的思索。
全书分为五章,详细梳理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对雕塑研究者和喜爱雕塑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书重点在于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同时也会关注艺术生态的关系和状态,其意义不仅在于立足优选
内容简介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雕塑装饰以及乡土建筑中的屋顶、墙体、影壁、柱础等部分之上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装饰不但具有外在的形式之美,还有不同的人文内涵,是乡土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乡土瑰宝系列的《雕梁画栋》、《户牖之美》、《千门万户》几部专辑,分别介绍了房屋木结构各部件、房屋木门窗和建筑群体大门的造型与各种装饰艺术。各种不同类型房屋的屋顶都还有不少装饰。房屋的墙体,尤其是一幢房屋两端的山墙,在墙面、墙头上也多附有砖、瓦雕刻装饰。连房屋上很小的局部,也都
印度古代雕塑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与宗教紧密结合又是印度古代雕塑的显著特点。由张荣生编著的这本《印度古代雕塑》主要介绍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以及耆那教等的印度古代雕塑,入选的都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每件作品附有文字说明,是一本图文并茂的雕塑读物,可供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印度古代雕塑之用。
从考古发现来看,木雕、竹雕在我国南方民间艺术形式中历史最为悠久;尤其是楚国木、竹雕,其艺术成就可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石雕相媲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北木、竹雕艺术又以其朴实典雅、实用性与装饰性和谐统一的地方艺术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楚人崇巫尚祀,故这时期的楚地木雕、竹器在装饰造型方面也体现了图腾崇拜习俗所具有的神秘怪谲的审美观念和情趣。秦代以后,随着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木雕和其它雕饰艺术一样,审美观念逐渐向尊贵堂皇的威严转化。到了明清,商业经济逐渐发展,产生了新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形式,雕饰艺术也就逐渐向装饰娱乐性转化,更具世俗人情观念和通俗审美价值。 湖北建筑木雕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是明清以来的祠堂公馆、神舍庙宇和民居建筑中的梁枋、擎檐撑、雀替、门窗的雕刻部位。如武当山道观建筑群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潮汕木雕、潮汕木雕的构图与技艺、鬼斧神工话风流等。
本书根据作者1929~1930年在东北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整理、配以图片编辑而成。当时考古资料还不甚丰富,作者也未亲临云冈、龙门、敦煌、大足等地考察,主要根据自己在欧美各大博物馆观摩馆藏中国文物的体会,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著述,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本书版本采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子刚”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系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选》从馆藏非洲艺术品中遴选了近600件面具、雕像和生活用品等进行展览。这些展品主要来自中西非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个部族,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凝聚着非洲各部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它们,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增强中非人民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感情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