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 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 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 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可珍藏,可作为明信片单页寄出。 两个系列均附
本书是张泽珣在澳门大学研究项目的部分重要成果。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雕塑是什么呢?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可以说雕塑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雕塑制作起来没有想像的那么麻烦,书中详细介绍了雕塑中应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总结了雕塑中常用的头部比例、五官、头部骨骼、头部肌肉、面部比例、头像中的切面等制作技巧,讲解生动细致,并附有解说图片。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两个头像制作的整个详细过程,从骨架制作、骨架组装、填充物制作、基座制作到颈部、面部、锁骨、颈部以及切面、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 北京泥彩塑卷》首先从“史”的角度对北京泥彩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演变过程及独特的美学价值予以整体概述;其次从“物”的角度具体择取北京泥彩塑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品类,如北京兔儿爷、京剧脸谱、老北京风情泥塑,详细介绍了各自的产生、民俗、造型、技法、传承等,全方位展示老北京泥彩塑精彩迷人的魅力;再次从“人”的角度对北京泥彩塑艺术名家的生平、学艺道路、艺术特色等进行了简要介绍,以不同个性与命运的艺术名家的人生际遇来反映北京地区不同品类泥彩塑艺术的兴衰沉浮;同时,还对北京泥彩塑的收藏与保护工作进行了介绍和建议。最后,《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 北京泥彩塑卷》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老北京泥彩塑中的各类精品,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民俗风味。
砖雕,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 中国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装饰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及智慧。本书分三个章节,具体介绍了中国砖雕的历史渊源、中国砖雕的门派分类、中国砖雕各时期的砖雕鉴赏。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砖雕各个流派,并配以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具有的可读性。
"《酔石风流—印钮·摆件》是一部抢先发售全面聚焦、系统梳理寿山石雕刻“东门流派”与“西门流派”钮式的文献。 全书从海內外很好印章收藏家的藏品中,选刊了168件(500余张图片)具有鉴藏艺术价值的名家印钮、摆件,上自明末清初杨玉璇、周尚均,下迄现当代已故名家郭祥雄,涵盖了圆雕、浮雕、薄意、博古、线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可谓是一部明清及民国印钮雕刻发展史。每件作品由图像及说明文字部分组成,图像部分多角度高清拍摄,纤毫毕见;而文字部分则详细记录作品的印材、尺寸、印文、边款释文等原始记录及鉴赏要领、递藏信息,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现印章之美,印钮之精,体现了民间文人收藏的精神境界。印钮艺术是我国很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但当今对印钮的重要价值的认知,还很肤浅,研
本卷内容分四川、重庆两部分。在北方中原石窟雕塑的影响下,四川、重庆于北魏晚期开始营造石窟,至唐宋末期,达极盛阶段。据普查统计,四川、重庆石窟造像分布于近八十个省市,达数百余处,,造像多至十数万躯,从早期对北方、中原石窟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到盛唐以后的融合改造,进而自成体系,体现了从民族化到地方化,从宗教的神性化到民间世俗化的嬗变。 本卷收入彩色图版250幅,并附加了图版说明;卷首论文全面阐述了四川及重庆石窟艺术的历史发展;卷尾附有《四川、重庆石窟造像年表》和《四川、重庆石窟雕塑分布示意图》,以备读者参考。
本书作者以摄影家的视角,用镜头对英雄集结的雕塑创作进行了记录和表达,同时又以作家的视角,用文字抒发了对雕艺术创作的关切,而由于作者本身曾经的军旅生涯的背景,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对人民军队事业的无限热爱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悠久的尚玉、爱玉的文化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用于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也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装饰品。此外,玉也被广泛地赋予了宗教、政治、道德等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中国古谚语道:“有国必有玉,无玉不成国”,所以华夏古国的“国”字即是四壁成垒的玉石之“国”,玉的国度,玉的文化流衍千年。在叶林心的篆刻艺术中,我们看不到狂怪的倾向,他的制印工稳而又拙重,线条既有直刀的清新劲健,又有圆刀的古雅朴茂,刀法冲切混合,娴熟准确。他将刻印钮的俏色巧琢等经验运用到印章,文字安排疏密得当,和谐有趣。叶林心的印风,已经融合了秦玺的豪放率真、汉印的庄重典雅,还有近代印家的随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