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讲解了纯手工立体木雕的制作技法,不用大型工具,只用一把小刀就能完成。从设计图稿绘制,到黏土参考物的制作,再到木雕造型的合理顺序,层层拆解,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从0到1制作出木雕作品。包含详细的锯、切、敲、锉、槌等基础刀法,浮雕、圆雕、拼接等造型方法,从立体木雕原理出发,从饰品小物到牵线木偶等大型木作,全面讲解各种类型的作品制作方法。全书包含近20个治愈系萌物的详细制作过程,还收录作者多年积累的木雕私家秘诀,包括木材的选择、刀具自制等相关知识。
本书试从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相关资料出发,通过对其造像题记的深入研究,凭借实地勘察与典籍互证、区域分析与图像比较等手段,提出飞来峰元代造像是由杨琏真加及其子杨暗普两代人共同主持镌造的观点。又在经过对西夏、元两都及杭州地区原有造像题材及样式的分析比较后,得出飞来峰元代造像中的汉传题材及部分样式是对本地原有题材的合理承继,而有些汉传造像样式与梵相又共同来自于西夏等地,并在梵相中保留了藏西和卫藏两大造像样式特点的结论.
雕塑公园是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民主进程的产物,它是一种城市主题公园,是一个在可开放参与的特定区域内,由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所决定,以户外雕塑艺术的放置与展示为核心内容,并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服务公众、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一种公共空间;其中,公共性是其能否成立的重要标准。本书以中国雕塑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 整一视角 是认知雕塑公园的一种判断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与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 主体、环境、作品、资金、经营 五个指标,将雕塑公园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细化到具体环节之中,五个指标受制于公园所处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公园形态与特点,是理解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的重要参考。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 器与像 中国古代器物的雕塑语言研究》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之一,作者王礼军。本书突破以往学界对器物与雕塑概念的常规理解,将器物纳入到雕塑的话语体系中来,针对器物的造型展开分析与研究,论述其雕塑性语言表达方式和特征,由此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雕塑的范畴和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雕塑实际上是 器 与 像 的造型传统,对中国古代器物的雕塑语言研究也就是对这一造型体系的梳理与建构。 器像 造型语言体系的建构与确立,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理解与当代雕塑语言的再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 动态雕塑实践研究》为中国雕塑专业博士论文丛书系列之一,张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长期致力于动态雕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为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国际动态艺术组织中国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主持人。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
本书根据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授课时所用讲义整理而成。讲义成稿时作者尚未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而且当时内的考古工作刚刚展开,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相关资料较为欠缺,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国学者的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原稿言简意赅,仅有文字。本社在编辑过程中,根据内容适当选配了一些图片,仅供读者参考。 本书提纲挈领地归纳梳理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那些想要快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读者的入门指南。
依据一张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艺术家邱志杰生发出一个庞大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其中《剧透》即《金陵剧场角色绣像》,是一套散文、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天才创作。作者将上百个中国历史上循环出现和对应于人类情感中亘古不变部分的意象定义为 角色 ,事涉宫廷、市井、华夷、治乱、文教、武功等,以文字和图像一一为其制作 绣像 ,将呓语、独白、洞见、机锋、冷酷的叙事和妖娆的想象铸造成一种犀利而幽默、奇崛而怪诞的文体,构建了一种融合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艺术*难以定义的跨文本存在。
本书关注与探讨软雕塑之于传统雕塑的突破与改变。全书共分五章,由表及里的探究了软雕塑艺术全新的美学样态,是如何建立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消除艺术神圣感的,基于生活的流动性、日常性、反思性的逻辑关系的生成。本书以解析软雕塑艺术的概念入手,从软雕塑艺术的材料语言、造型语言及空间语言三个维度,来揭示软雕塑艺术有别于传统硬质雕塑的美学特征,并将其置放于艺术与生活关系发生巨变的语境之下,探究软雕塑艺术全新美学样态形成的原因,旨在借由生活与身体感知的关联之于软雕塑艺术,引发人们对艺术、生活、社会、人的自我关注等现实问题的思索。
20世纪中叶至今,雕塑艺术经过了各种思潮和流派或剧烈或平缓的起伏跌宕、分离转合。部分雕塑家在其构造形式和创作理念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和变化,经历了从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的转变,形成了当今风格多样的雕塑世界。抽象雕塑从诞生到成熟,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作品,为人们增添了更丰富的审美感受。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呈多向性发展,抽象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雕塑家表现个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的雕塑界是多元的、开放的,雕塑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理想选择雕塑表现手法。在当代大的文化环境下,雕塑的构造形式更加多样化,抽象雕塑作为艺术现代性的一种造型形式,当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后续力。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绝不是敌对阵营一般水火不相容,也不应有什么主流非主流之分。 本书在梳理
本书为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 之一,试图以叙事学、图像学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重新梳理《收租院》的构建方式和雕塑形态。本书结合图像和文本的综合对照,通过对 收租院 的主题设定、雕塑媒介针对主题在图像叙事结构中的重组,以及现场对雕塑语言的整合这三个方面来系统化地展开讨论。从横向分析上,逐一明确作品的构建方式和雕塑形态;在纵向分析上,通过从表层的形式语言到深层的社会语义解读,探讨在公共空间中政治观念与雕塑的生成和互动关系。通过对《收租院》中的雕塑叙事表达的微观探查,开启我们对中国当下的公共雕塑、叙事性雕塑、重大主题雕塑等方面的思考。
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以俄为师的热潮中,苏式雕塑同样被引入中国。那么在摄入法式和苏式体系这些异域的文化资源和雕塑表现形式的具体情况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识别力以及眼光和雕刻学习基础,最终这种外来文化吸收和影响造就了什么样的中国雕塑的面貌和具体的雕塑形式和风格,以及精神内涵方面的嬗变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走向有何启示,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所在。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 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塑绘一体》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系列之一,中国传统雕塑无论在技法特征,还是审美意趣上与绘画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作为绘画主要表现手段的色彩和线条,却也是中国传统雕塑最主要的技法特征。还有,如 立体山水画 一般的山水塑壁与山水画也有密切的联系。本书将这些特征称之为塑绘一体。在中国传统雕塑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它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门径,也是是中国传统雕塑品评的重要依据。大体来看,可从色彩美、线条美和意境美三个角度,并参照绘画对其进行评价体系和范畴的梳理。
王子云先生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他发起并建议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本书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探讨了王子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著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
《从形体到身体:中国现当代雕塑身体维度研究》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系列之一。本书从哲学、社会学的身体观念出发,通过社会对身体的形塑、雕塑中的身体形象、雕塑家的身体、观众的身体,以及材料、场域、观念的具身性呈现等维度,展开对中国现、当代雕塑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身体观和身体现象的讨论。本书把身体作为载体,从形体到身体,从空间到场域,从物理的材料到具身感知的材料,梳理出中国雕塑发展的身体维度。在拟像和拟真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身体的在场,对雕塑实践有着指导的意义。
《中国竹雕艺术赏析》是作者收藏研究竹雕的成果汇集。书中竹雕实物图片是作者从家藏的竹雕中选出的400余件藏品,涵盖了明清竹雕大部分的形制和题材,其中有许多是稀世罕见的成套珍品,有的是世所仅存的*、孤品。《中国竹雕艺术赏析》既是竹雕收藏者的重要参考,又如一粒微尘含藏三干,映现了文明的干载流波。
《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 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 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 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可珍藏,可作为明信片单页寄出。 两个系列均附
安德鲁·考西编著的《西方当代雕塑》以1945年为起始点,全面介绍了“二战”之后西方当代雕塑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上的突破,全面梳理了立体主义、极少主义、拼贴、新现实主义、达达、波普、商品雕塑、装置、大地艺术、贫穷艺术等创作流派,涵盖了亨利·摩尔、贾科梅蒂、布朗库西、瑙姆·加博、约瑟夫·博伊斯、马塞尔·杜尚等众多大师名家。作者生动呈现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的前瞻性表达,忠实记录了西方当代雕塑与20世纪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