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本书试从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相关资料出发,通过对其造像题记的深入研究,凭借实地勘察与典籍互证、区域分析与图像比较等手段,提出飞来峰元代造像是由杨琏真加及其子杨暗普两代人共同主持镌造的观点。又在经过对西夏、元两都及杭州地区原有造像题材及样式的分析比较后,得出飞来峰元代造像中的汉传题材及部分样式是对本地原有题材的合理承继,而有些汉传造像样式与梵相又共同来自于西夏等地,并在梵相中保留了藏西和卫藏两大造像样式特点的结论.
《青莲朵朵:圆明园的石刻》系统介绍了圆明园现存御笔石刻,有的在圆明园遗址出土,有的流失在北京城大小院落内,都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这些石刻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御笔,大多数常年存放在私人或单位大院内,鲜为人知,拓片更是从来没有公布过。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很多石刻御笔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却是清代皇家石刻的精品,对研究圆明园流散石刻及清朝皇帝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张泽珣在澳门大学研究项目的部分重要成果。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本书以雕塑公园为主题,可分为四个部分,讲述了雕塑公园的理念、国际雕塑公园的发展、国内雕塑公园的发展,以及雕塑公园发展的前景和事项。本书题材新颖,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它能够为城市规划,甚至地产项目规划,提供参考和指导。这种人造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当先我们对环境和生态的重视具有契合之处。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贴近,有利于美化人们周边的环境。本书文辞生动流畅,颇为优美,书中文字就像是公园,而插图则像是耸立其间的雕塑。徜徉在这样一座雕塑公园,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 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 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 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可珍藏,可作为明信片单页寄出。 两
本书为我社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南禅寺唐塑。如果说中国传统雕塑的上半场在中国的甘肃上演,那么下半场的主场就转移到了山西。南禅寺是中国现存 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其殿内所存唐塑保存完整,是一组能够展现唐代气息的重要历史标本。本书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的唐代彩塑,从摄影的角度表现了这组雕塑的庄严与气度,摄影的标准是在文物信息准确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表达。装帧形式为一尊塑像一单页,每一张单页皆可装裱。本书的出版是国人近距离观赏唐塑的可鉴可藏的版本。
《四季如歌: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是世界美术院校教育丛书之一。俄罗斯艺术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可说相当长远了。最重要的影响是解放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一边倒”,从整个美术教育体制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都成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主流,真是“目不斜视”“心无旁鹜”,从上到下,举国一致。在此期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但从总的艺术发展来看却形成了过分单一的路子,再加上某种学习过程的开始,总容易犯浅薄和机械的毛病,因而这种学习除了写实能力上的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以外,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统一”很快遭到了报应。改革开放了,西方各国的潮流汹涌而至,各种流派都以十分新鲜的面貌冲了进来,短短二十多年,我们把欧洲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流派几乎都学了一遍,中央美术学院也并不例外,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玉皇庙二十八宿,是现有 人物造像之罕见精品遗存,代表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个性鲜明,世俗化特征明显。在同类题材中属年代 早,保存 完整,可以说是独冠天下,举世无双。为了能 好地宣传山西古代艺术,特推出《独冠天下: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一书。该书介绍了二十八宿的起源、分类,精选出多幅摄影作品,用光影的效果捕捉二十八宿的艺术美,用现代艺术诠释古代艺人的匠心,心影交汇间,以凝固的瞬间探寻古代雕塑的神韵与灵魂。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艺术市场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由过去主要以艺术家和批评家为主体的单一发展链条被打破。艺术市场的繁荣,加速了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链的整体发展,从而催生了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和公众等共生的艺术生态链。这对当代艺术无疑是一个机遇,也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的强大冲击,在当代艺术领域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使得艺术家往往脱离学术主体的评判,而依赖于市场的包装营销,由此也造成了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模糊和当代艺术市场的无序。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本书的宗旨是希望通过批评家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来影响市场走向,并对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和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做出学术认定,从而沟通
本书为 艺术的金枝玉叶 系列之一种。本书中打破常规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以趣味为框架,运用大量的图文讲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 书中以雕塑为切入点,借 故事 的载体讲述雕塑独到的技艺,被赋予的功能和重现后世的契机。章 祖先的脑洞 呈现的是无论身处何种文化,人类都将面临一个终极问题:当肉体抵达终点后,我们的灵魂该何去何从?第二章 向动物界偷师 选取了中国文化中意涵丰富且出镜率高的动物造型,通过它们向我们表明,即便是想象之物也离不开对现实事物的入微观察。第三章 男神女神擂台赛 聚焦于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雕塑,以组队的形式,对比了古代神话和历史上被神话的代表人物的雕像。第四章 变形是件技术活 着眼于雕塑创作中的关键词 变形 ,从技术的角度讲述雕塑的风格样式和视觉生命如何延续更迭。
雕塑是人类很早的造型实践,中国雕塑源远流长,作品数量宏巨,内容博大,种类繁多。它的发展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及远古先民的审美趣味,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丧葬文化以及文化域内外的交融,是一部立体的社会发展史。本书将从远古至明清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雕塑形式,按照功能——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等分章布局,以时代发展为脉络,以点线面的形式叙述各雕塑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演变风格、代表作品等。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内容精炼,语言通俗,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普及读本。与《极简中国书法史》、《极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极简中国古代绘画史》等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国文明之精髓。 腰封文字:极简包括了简括、简明、简洁简朴,是专家学者的厚
《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 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 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
根雕艺术简称根艺,这是一门利用自然界的奇根异木进行造型的艺术,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艺术。她根植远古,花发当代,香飘万里。上海根雕艺术按作品的表现内容,上海根雕可以分为“观赏类”和“实用类”两个大类;按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海根雕可以分成“自然型根艺”和“雕刻型根艺”两个大类。两大类根雕艺术都有自己的广阔市场,而徐华铛、廖浩鑫、林格锋编著的这本《上海根雕艺术》专集是在兼顾两个根雕类别的基础上,把重点倾斜在“雕刻型根艺”上。将上海的根雕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及散落在上海各地的根雕艺术收藏品定格下来,是一本上档次的《上海根雕艺术》专集,向世人展示上海根雕艺术的风采。这本集子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根雕,更多的是朽木、古沉木、浪木、柏木以及奇木。
本书为我社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南禅寺唐塑。 如果说中国传统雕塑的上半场在中国的甘肃上演,那么下半场的主场就转移到了山西。南禅寺是中国现存 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其殿内所存唐塑保存完整,是一组能够展现唐代气息的重要历史标本。本书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的唐代彩塑,从摄影的角度表现了这组雕塑的庄严与气度,摄影的标准是在文物信息准确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表达。装帧形式为一尊塑像一单页,每一张单页皆可装裱。本书的出版是国人近距离观赏唐塑的可鉴可藏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