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 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 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 、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 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1所出石灰岩为 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 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
中国丝绸之路上古代雕塑瑰宝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美术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载体,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中外交流史的具体佐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多种文化的研究价值。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就有多名中外艺术家和探险家对此进行发掘与研究。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者之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先生,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之一,其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深入丝绸之路,以一位雕塑家独特的眼光,选择艺术性极高,具有经典意义的古代雕塑,拍摄了一千多张120胶片保存。这些被拍摄的古代雕塑,其中很大一部分精品在以后的岁月里不幸被毁。庆幸这些胶片留存了这些被毁的古代雕塑影像,因此,在六十年后的
《安东尼·葛姆雷谈雕塑》源自安东尼·葛姆雷2009年到2014年的几次演讲和报道,其中包括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考陶德艺术学院、萨默赛特宫等地方的演讲,还包括他在BBC3台的五集写作节目中的演讲等。书中既有安东尼·葛姆雷在各种场合的重要雕塑作品,也有其他几位颇具影响力的雕塑家的代表作品,且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介绍,集中阐述了安东尼·葛姆雷的创作思路及艺术特点。
《中国雕塑年鉴(2017)》记录了外知名雕塑艺术家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艺术事件和重要文献资料。《中国雕塑年鉴(2017)》按类别设为“人物”“纪事”“文献”栏目,每个栏目下分设子栏目。记录范围分别是:人物:囊括了雕塑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雕塑家,刊载了他们创作于2015年至2016年的具有学术贡献和实验探索精神的雕塑作品。 纪事:记录2015年至2016年发生在雕塑艺术界,重点是中国雕塑艺术界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展览、交流、研讨、拍卖等活动。 文献:提供了2015年至2016年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探索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索引。
《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精选50余处山西国保单位的雕塑与壁画作品,组织专业的文物摄影师队伍进行实地拍摄,选取出表现这些作品的 角度,来呈现各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作品,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为喜欢中国传统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读可鉴可藏的精致读本。为了保证 的呈现效果,本系列丛书选择 知名的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进行印制。 此次先期出版三组彩塑作品,分别是晋祠圣母殿宋塑、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和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各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收入《山西国宝精华》和《和光静影》系列丛书中——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采用8开的单页形式,正面是高清大图,背面是本幅作品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 《和光静影》系列采用36开明信片,装订成册,可珍藏,可作为明信片单页寄出。 两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玉皇庙二十八宿,是现有 人物造像之罕见精品遗存,代表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个性鲜明,世俗化特征明显。在同类题材中属年代 早,保存 完整,可以说是独冠天下,举世无双。为了能 好地宣传山西古代艺术,特推出《独冠天下: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一书。该书介绍了二十八宿的起源、分类,精选出多幅摄影作品,用光影的效果捕捉二十八宿的艺术美,用现代艺术诠释古代艺人的匠心,心影交汇间,以凝固的瞬间探寻古代雕塑的神韵与灵魂。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历史场景。全套共分三卷本,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卷、《隋唐五代》一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一卷,三卷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1所出石灰岩为 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 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雕刻作
天地无私所以滋养万物,积善立德惟人修身勉力可致。所赖道、儒二宗振国化民,成就古老中华礼义之邦。后释教东渐,于道、儒之外刖立宗法,阐八苦、扬四谛,宣六波罗之妙法,解八正道之渊源。既入我邦,历代贤达融儒鉴道,三教汇流,遂成中土佛教之大观,更有异于天竺本土。先贤有言,佛教造像,于空寂之外,塑以人形,意谓人人皆可证道、个个均能做佛,故史籍亦以“象教”名之。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卿相,下至贩夫走卒,常捐金赠银、布施供养、勒崖刻石、镌经镂像,以为通西方之捷径、超六道之坦途。故时世迭更,造像迥异,是以晋瘦唐丰,代有不同。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一书,作者穷八年心力,索隐钩深、寻经据典,以时代区域为依凭,对中土佛教造像风格之演变、造像断代沿革之轨迹等艺术论题的阐述,颇有建树。且存世至今的佛教
通过这本书,我对以往的 50 件作品进行了自我剖析,尝试着探寻每件作品背后的主宰思想是什么?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在作品设计中,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等等问题。 当然,每件作品背后都蕴藏着许多思想,无法一一用语言表达。即便如此,我还是努力在每一件作品中寻找其中心思想、外在表现或者是表达手法,并尝试用语言加以表达和阐述。 在此过程中,我也曾经因为某件作品的关键词数量较多而纠结。这时候,我通常先将其搁置,然后去研究其他作品。如果其他作品中也包含同样的关键词,那么就将此关键词也列入其中。完成所有分析工作之后,我发现 50 件作品中的 50 个设计修辞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有的修辞法都贯穿于每件作品设计的始终。 那么,设计作品的关键词到底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方法,也是作品的外在表现。于是,我将其
雕塑艺术不仅能展示人与物的多维空间艺术特征,而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人把雕塑作品比拟为“无言的诗史”和“凝固的造型艺术”并不为过。如对作品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都会发现每一尊雕塑艺术作品的问世,从大师的精心构思直到创作成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会向人们诉说,这就是雕塑艺术会产生“静而动之”的艺术魅力所在。 雕塑是一门既古老又凝重的艺术。翻开人类艺术史,人的造型艺术雕刻,现在发现早的为法国劳塞尔地区岩廊的石灰石浮雕《持角的维纳斯》,据考证,约为公元前30000年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伯里戈德文化时期。 本书奉献给读者计有世界各国470幅雕塑极限明信片,以集邮文化为媒介与导向,按国别分列,逐篇从历史文化、艺术造型的内涵剖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采用图文并茂方式解读展开。
《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 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 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
《四季如歌: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是世界美术院校教育丛书之一。俄罗斯艺术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可说相当长远了。最重要的影响是解放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一边倒”,从整个美术教育体制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都成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主流,真是“目不斜视”“心无旁鹜”,从上到下,举国一致。在此期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但从总的艺术发展来看却形成了过分单一的路子,再加上某种学习过程的开始,总容易犯浅薄和机械的毛病,因而这种学习除了写实能力上的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以外,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统一”很快遭到了报应。改革开放了,西方各国的潮流汹涌而至,各种流派都以十分新鲜的面貌冲了进来,短短二十多年,我们把欧洲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流派几乎都学了一遍,中央美术学院也并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