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针线和缝纫刺绣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或艺术形式,也是历史的记述、文化的传承。衣着、旗帜、补钉和刺绣,是人们用来证明自身存在、表达情感的 工具。 刺绣大师克莱尔·亨特带领我们跨越几个世纪,穿越几大洲——从中世纪的法国到当代的墨西哥和美国,从新加坡的战俘营到苏格兰的家庭阁楼——记录了各大洲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针线这门“语言”,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
作为上党堆锦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涂必成所著《中国上党堆锦》,是一部盘点上党堆锦艺术,总结上党堆锦艺术发展历史,服务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文化作品,是迄今的一部关于上党堆锦艺术的专著,该著作次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上党堆锦艺术的体系和内涵。它的出版填补了上党文化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长治文化事业,推进长治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长治文化品牌,“让长治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长治”,都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古代丝绸的印花技术称之为“染缬”,中国是染缬技术的发源地,自汉魏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广泛传播,尤其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使染缬之美成为服饰着装与室内装饰的重要工艺形态。 《承续与变迁:西南传统染缬工艺文化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文献与实物,对西南地区民间承续的夹缬、绞缬、蜡缬和蓝印花布等手工印染的历史、制作材料、工艺技术、纹饰内涵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解析。 《承续与变迁:西南传统染缬工艺文化研究》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纺织品、服饰设计类专业人员学习,也可供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安娜斯塔尼亚·杨编著张正国、倪世一编译的《首饰材料应用宝典(一本关于珠宝首饰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实用指南版)(精)》除了介绍首饰加工要用到的贵金属和贱金属外,还有诸如木头、骨制品、贝壳、皮革等天然材料,瓷器、玻璃等传统介质,丙烯、树脂、橡胶、纸张等新材料以及用于首饰制作的各种工艺。 书中通过详细的步骤指导和500多幅全彩照片,让首饰设计师在每一阶段都能制作出令人炫目的作品,并程度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元代青花的使用开拓了传统图案的装饰手法,明清两代的陶瓷图案愈加讲究规律与工整,绘画要求严格,线条、色彩、深浅都有统一的制式,给人以和谐之美。这种有规律并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纹样,非常适合用于现代印刷、染织、空间与其他电子平面媒体的设计。《中国传统图案与配色系列丛书:中国传统陶瓷图案与配色》将本属于瓷器上的装饰图案,移植到其他媒介之上,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巧剪百鼠》提供了一百张不同形态、不同组合的老鼠剪纸,向剪纸爱好者介绍了怎样巧剪百鼠。鼠居十二生肖之首,鼠崇拜即“生殖崇拜”、“性崇拜”,鼠被推崇为“子神”,在民间剪纸中,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等以鼠为题材的作品,流传最为普遍。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端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历代名画家的生平与绘画特征,也介绍了在中国历史上名盛一时的绘画作品,阅读本书,能让中学生得到对于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加深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一书,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历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给予系统梳理,揭示交流的内在动因,归纳总结交流规律,详尽分析交流后新作品的艺术特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予人启发良多。此书是目前美术史论界有关该问题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专著:它的面世,必将对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产生影响,它的价值和补缺之功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被更多学人所认知。
我所描绘的动物,都有着人类的眼神, 因为它们都是与人类对等的存在。 永井一正 在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永井一正的创作生涯中,“LIFE”系列动植物主题版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晚年艺术创作的精魂所在。他将自己深爱的、东方文化中具有吉祥寓意的鸟兽花草元素,创作成为充满神秘气息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铜版画作品,静谧又充满禅意。创作手法多运用留白的方式,蕴含着日本式的空寂之美,同时契合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永恒真理。凝视着这些作品,让人感受到这位设计大师对创作和生命的强烈精神脉动。 《刻心》这一书名正是取意于此。全书分为生命、想象力、创造、灵魂、光辉五章,一代设计大师以简短有力的文字道出他对于自己创作生涯的总结、对于想象力的认识,将他的人生感悟与对世界的理解融入画作之中。正如一位日本读
《陶瓷造型艺术》是新闻出版署立项十五规划教材,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陶瓷造型概论、陶瓷造型认知,陶瓷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造型形态的构成方法、造型基本形态的整合、陶瓷造型的构件处理、陶瓷造型的基本法则等。 《陶瓷造型艺术》选用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性的陶瓷作品图片400余幅,配合文字论述,便于阅读、学习和理解,使造型的形体概念以及工艺方法更加直观。 全书文字平实,循着认识和时间往复转换的规律展开,由浅入深,结构严谨,有序,为培养造型创造力、造型表现力和审美判断力奠定基础。 《陶瓷造型艺术》不仅是陶瓷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教材,也是工业产品设计、包装容器设计、以及金属、玻璃、塑料制品等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作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艺术设计学得
提供给陶艺家完成实例所的工艺知识,以及一些基本工具和必要装备的使用技巧。分别介绍了卷、捏、压平、制作和使用模具等多种手作陶艺的基本方法。制作步骤的,都会有完成品的效果图以供参考。书后的图库以及形状和造型部分可以给予你陶艺创作的灵感与启发。教授如何对基本的造型进行变换,进而设计出独特的作品。所有的案例都旨在提高制陶技能的同时,帮助你自信地用技法实现创意风格。本书涵盖了制作陶艺所需要了解的知识,适合所有对手作陶艺感兴趣的读者。
“王世襄集”之一种,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旨在带你冲刺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三大美术学院,全书包括艺术创作于高考命题创作概述、近年来高考命题创作的类型和趋势、创作总论、八种典型的构图形式、群体性构图临摹练习、创作构图的练习方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