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有其独特的寓意与装饰性。装饰艺术既反映这一时代的生产、生活水平,任何时期的装饰艺术,必然强烈地表现出时代特征。本书分四章,第yi章,中国传统纹样概述。讲述各个时期,纹样装饰的特点。第er章,装饰纹样的构图法则。 介绍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法则及规律。第三章,传统色彩的应用。第四章,纹样设计100例。
本书凝集了中国 设计博物馆主办的“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展览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创建于1920年的呼捷玛斯(苏俄的国立高等艺术和技术工作室)的历史。呼捷玛斯与包豪斯都曾是现代设计思想 重要的源头。呼捷玛斯是一份“任务书”,宣告了艺术家不仅是世界的观察家和绘图员, 是社会和世界之未来进程的构造者。虽然与包豪斯几乎同时诞生,并且多有交集和共鸣,但呼捷玛斯的价值却由于历史原因而长期被 流行的设计史所忽视。专业界只知包豪斯,不知呼捷玛斯。全书通过大量作品向中国公众和专业人士介绍呼捷玛斯的艺术设计和社会思想的成就,从而重新阐释新时代的世界文化史。
本书全面讲解了陶艺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并对制作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应对方案。一方面,方便读者快速查阅纠正问题。另一方面,读者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潜在问题,加以避免。 配合详细的步骤图片、图表和清晰的文字讲解,不仅能更直观地指导读者进行创作,还能引导读者将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制作出更加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总的来书是一本方便、实用的技术手册,相信许多的学生和陶艺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技术知识,创作出奇妙的艺术作品。
无
《中国画名家技法丛书:江南园林技法全解》绘者的画在取法唐宋“富贵”与“野逸”画风的同时,注入西洋技法,巧妙运用没骨手法使画面立体感丰富、色彩丰盈,收到繁简有度、虚实得体的清新优雅效果,作品色彩纷呈,写实而不失笔墨情趣,一草一木皆生机盎然,昭示出自然和生活中的清纯之美。
......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
露西`里(Lucie Rie,1902—1995)是20世纪的杰出陶艺家。她出身于维也纳的医学之家,20岁时对陶瓷一见钟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烽烟,因犹太人的身份流离失所、亲朋离散,最终以陶瓷立足他乡,赢得世界赞誉,并三获英国女王授勋。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数次转变风格,所制陶瓷器皿造型简约,工艺繁复,刚柔并济,融会了现代建筑的风骨与东方陶瓷的神韵。 n n她的交际圈中有弗洛伊德家族、建筑家恩斯特`普利施克、陶艺大师伯纳德`利奇、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各领域菁英;生前身后,她的作品受到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三宅一生将她的陶瓷纽扣用于自己的时装,安藤忠雄亲自为她的展览设计展厅。 n n《陶瓷一生》是露西`里的友人托尼`伯克斯在其生前经其同意撰写的传记,通过
“藻井”,是指佛教建筑中最高,而且位于最中央的一部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极乐世界的天花板”。在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木制建筑,因为很怕着火,就在屋顶的构架上画了许多类似水藻纹的图案,意为“此处有水,不会着火”,体现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思想,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而木梁向上累架,是一个“覆斗形状”,好像一个大的彩绘井架,长久以来就形成了优美的藻井图案艺术。本书由杨东苗、金卫东为首的多位艺术家历时18年的探索与艰辛劳动,对历代敦煌100幅藻井精品图案艺术的纹饰与色彩进行了复原再现。
《唐代服饰时尚》以时尚变化为线索,分述唐代女性与男性不周社会层次在时尚影响之下的服饰变化。说起服饰时尚,今天的人们误以为它是现代社会的专属,殊不知,在唐人的生活中,时尚也是服饰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的服饰不仅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且中外融合、胡汉杂糅,其取精用弘,于继袭旧传统之外,并不时采撷外来文化之精华,促使服饰时尚潮流迭起,连服饰制度和服令变化都受其影响,剥离开时尚就无法厘清唐代的服饰面貌和特点。
所谓“节序”,是指本书中以季节、节气、节日同时作为描述顺序,以纯粹的古典理解来展示所有与生活相适的插花作品。
苗族人没有文字,但却懂得靠图腾、刺绣来传承历史文化。她们灵活地从大自然取材,常心存感恩而祈祷;母亲一针一线、锲而不舍地为子女和家人缝制服装服饰,如此精致的手工刺绣,除了艺术价值外,更洋溢着浓浓的爱与人情味。来自日本的独立学者鸟丸知子,受母亲的精诚所感染,被苗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所触动,二人翻山越岭,走遍中国贵州各大小苗寨,记录苗族民间服饰手工艺近三十年,鸟丸知子著的《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不仅画出了苗族人色彩斑斓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由表及里地呈现了苗族人民出神入化的传统技艺,希望借此能为中国古老的织布、蜡染、刺绣、挑花等民间手工艺的代代相传和进一步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藻井”,是指佛教建筑中高,而且位于中央的一部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极乐世界的天花板”。在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木制建筑,因为很怕着火,就在屋顶的构架上画了许多类似水藻纹的图案,意为“此处有水,不会着火”,体现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思想,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而木梁向上累架,是一个“覆斗形状”,好像一个大的彩绘井架,长久以来就形成了优美的藻井图案艺术。本书由杨东苗、金卫东为首的多位艺术家历时18年的探索与艰辛劳动,对历代敦煌100幅藻井精品图案艺术的纹饰与色彩进行了复原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