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造纸从我国起源,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传播、演变,其产区分布广泛,品类纷繁复杂。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物质载体,本身也是民间手工艺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用 手资料全景呈现中国传统手工纸在产区、原料、制作工艺、加工方式、纸张形态和用纸文化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本书从两个角度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 个是选料,传统手工纸选料很关键,不同的产地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造纸材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植物提取纤维的方式也稍有不同,所以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纸在用材上的千变万化。第二点是制作,不同的植物纤维,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 终用途,也对应产生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加工方式。我国的造纸技术用多种多样的造纸原科作为基础,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生产文践中,总
这是一套能启发灵感的图形设计书。本套书分别于1960、1965、1975年分三册在意大利陆续出版,后又分别于2006年、2010年分别再版。《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设计中“基础的基础”——三种几何图形(设计界称为“设计原型”)在设计中的应用法则和演变方式,并详细解读了每种图形演变背后所能呈现的设计效果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获得 多的灵感。总之,这是一本可以随时可以翻阅的案头灵感启发手册,书中收录的三种基础图形均为各个设计领域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景德镇的先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包容吸纳、传承创新,集天下之大成,形成了制瓷“七十二道工序”。 本书从选矿、淘洗、炼泥,到拉坯、利坯、晒坯,再到装饰、施釉、烧窑,书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图文并茂地进行了完整的叙述,为传统制瓷工序的传承起到了极大助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投入这方面的研究,但并未做到完整有序。 这本书的出版,为景德镇制瓷工艺研究填补了空白。
《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作者收集到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多为首次公开发表,是研究裴石民紫砂生涯、从艺历程的珍贵资料。紫砂艺人裴石民(1892~1976)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其光素茗壶、花货茶具技艺精湛,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尤擅制仿古紫砂器、水丞、杯盘、炉鼎等,造型典雅别致。《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分“生平简介”、“作品荟萃”、“工具纸样”、“艺坛往来”、“回忆思念”、“桃李飘香”六部分。其中“作品荟萃”按照“茗壶茶具”、“文玩果品”、“花盆假山”三个类别,分门别类地收入其紫砂作品200余件,鉴赏介绍,充分展现了裴石民的紫砂艺术成就。在“生平简介”、“艺坛往来”等部分。
,这部书的整体构思和设计;第二,这部书为彩陶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路;第三,一部资料性价值很高的专题论著。 这部书直接取材于田野考古大量原始资料(一大部分是据实物标本重绘的),但同考古报告发表的原型有很大不同,原报告插图、说明,编著者虽大都尽力要求接近实物,实际上多难于超出对其特征的简单描述。本书作者则是把它们作为当时的工艺美术品进行专业性的观察分析后,按照自己的认识、理解而重绘的,可能比原报告插图更接近真实——艺术的真实。如果我们能参考本书图版同原报告,甚至实物标本对照来看,可能使我们对它们的再认识是有帮助的。
《手迹:韦潞剪纸艺术》为广州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果。 《手迹:韦潞剪纸艺术》作者韦潞从事现代剪纸创作30余年,曾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现代剪纸个展。基于个人创作实践基础上,在广州美术学院开设全院选修课《现代剪纸欣赏与创作》至今已有5年。 《手迹:韦潞剪纸艺术》收录了作者1984-2016年的剪纸作品,剪纸创作理论和教学心得;以及由个人剪纸作品转化的漆画作品,并在理论上对漆画与剪纸的语言转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手迹:韦潞剪纸艺术》既是一本高水平的作品集,也可作为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教材。
作为一个从事中国古代织绣品收藏的行家,作者具有丰富的藏品积累和收藏心得。本书是作者多年收藏经历的总结。书中内容既包括刺绣工艺、种类和区域风格,又涉及服饰制度和文化内涵。书中使用了大量从未公开出版过的实物资料,作者的很多观点与学院派不尽相同,以实物为依据提出不同以往的新问题,以实物对比的方法来阐述观点。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和切身经历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为热爱中国古代绣品的人提供深入浅出的指引,也可以为从业者对中国古代绣品的收藏和鉴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专业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资料。
《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是部把钧瓷釉色名称进行系统分类的专著。《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中深入浅出介绍了钧瓷的生产、发展、窑变机理和鉴赏知识,重点分类命名了宋、元、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钧瓷釉色、纹路和意境名称。全书收录图片2000余幅,均为实物拍摄,实物图像还原真实。图片不但真实记录了所有钧瓷标本的釉色,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可供陶瓷研究者、设计者、生产者;陶瓷专业教师、学生;陶瓷艺术家、工艺美术家;陶瓷爱好者、收藏者阅读。《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是一部专业工具书,也是一部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专著。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中原地区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尤其稻作发达,因谷物种植需要育苗、移苗,而使蚩尤的部族被称为“苗族”。冶铜铁,使蚩尤部落武器精良,战无不胜,被称上古司战之神——战神。而后黄帝与蚩尤爆发逐鹿之战,天降玄女助阵,蚩尤战死,血魂化作枫树神,树心生出蝴蝶妈妈,树干化作脊宇鸟,苗民远迁……这些久远的传说和历史被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化作符号绣在服装上,代代传承。作者仲星明秉依30年苗绣之收藏、集黔东南苗族自治州考察调研之经验,结合苗族历史、神话传说、历史古籍、苗族古歌等内容,从苗族绣品的“形”中解读其背后的“象”,撰著《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一书,视角独特,有理有据,画面精美,是一部难得的苗绣与历史结合的艺术性画册。对于爱好苗族历史、
让-雅克·艾吉尔丁格编著魏柯玲、乐园、王晓乐、李沁霏编译王九丁校注的《学生眼中的肖邦/世界音乐经典系列》收集并讨论的大量关于肖邦作品的技法、理解及诠释的内容,均来自肖邦学生以及大师本人的书信、日记和口述等靠前手来源。全书正文分为两部分:靠前部分技法与风格,是肖邦作品不可分割的两个重点;第二部分肖邦作品的诠释,按照作品名称首字母排序,既方便查询,也可使读者更易对同一类型的作品有整体把握。注释与附录中记载了大量作者本人的评述,学生名录和简介,以及带有肖邦学生或亲近的朋友标注的乐谱(有些是原稿),亦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 绣娘》聚焦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以人类学方法为基础,对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采访记录,将他们的背景故事、精湛技艺、工作状态和美学思想展现出来;同时结合史料,对各绣种的地理、历史、工艺特色、传承脉络以及中国刺绣传统针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花草篇、禽鸟篇、鱼虫篇、走兽篇、人物山水篇、龙凤篇、文字篇等。其内作品展示众多,能有效的满足读者的视觉。
《华月堂瓷画》是一部旨在介绍从明、清、民国的瓷画和开创文人画瓷先河的“珠山八友”及与之齐名的绘瓷大师作品的专著。该书文字部分简要地介绍了“珠山八友”将宋元以来兼工带写的绘画技艺引入瓷画,使之无论在线条、光影、色彩等方面都可以和国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相媲美。同时,亦将西画的调色和透视方法引进瓷画之中,使瓷画又具有油画的美感效果。对书中收录的部分代表性作品从绘画艺术及流派的角度进行欣赏评析,与读者共飨。图版收集近200件作品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画面在内的各种藏品,精美绝伦,有些是首次公开展示给读者,堪称千古绝唱的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