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在采集了大量少数民族纺织品信息后,从中挑选了15 个少数民族的145 件织物纹样进行整理、分析,按照纹样题材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天地属相/器物纹、文字纹、几何纹、人物纹六大类,包括织锦、刺绣、拼布等技艺。本书对纹样的题材、色彩及其构成形式的分析,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少数民族纺织品,希望可以为纺织品的设计再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古代图像中的纹样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研究成果。本书将古代图像分为历代绘画、寺观壁画、水陆画与唐卡、风俗绘本四个类型,在采集了大量纹样信息后,精选其中的181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出土与传世古代丝绸实物之不足,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为从事纺织品设计、艺术创作及艺术史研究的诸位提供参考资料。 丛书: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共10册)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装裱锦绫卷》978-7-308-17431-2,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少数民族卷》978-7-308-18263-8, 定价188元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小件绣品卷》978-7-308-18
上海博物馆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举办的 千文万华 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 ,在展览其间,同时邀请国内外众多学者到会,举办关于漆器研究、修复等问题的研讨会。本书即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者的论文42篇,内容涉及对漆器上的图案美术与早期绘画的关系,漆器的年代鉴别、漆器的制作工艺、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争议,以及出土情况与修复技术等,是目见较为少见的关于漆器这一工艺门类的论文集。
四代田边竹云斋,日本竹编艺术家,本名田边健雄,生于大阪堺市,三代竹云斋的次子。生于日本传统竹制品工艺世家,继承了的技术。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屡屡挑战革命性的作品,超越了工艺和艺术的壁障,获得了世界性声望。2012年,被内阁官房国家战略室选入 活跃于世界舞台宣传 日本 的日本人项目 ,受到表彰。2017年,袭名四代田边竹云斋,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地召开公布袭名展览会。 迄今为止,他在欧美及巴西有二十多处装置展出。此外,还有工艺美术作品、传统工艺花篮等丰富多样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吉美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美术馆收藏。田边先生对竹几乎无所不知,总是无止境地探求竹这种素材的可能性,将竹升华到现代艺术的领域。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日本作家美帆一起,回顾田边先生
大型画册《文脉华滋 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图录》,收录了中国工艺美术馆的三个常设展 天工开物、大国匠作、美好生活的工艺品,高清大图,配以展品信息。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和欣赏代表中国工艺最高水平的中国工艺美术馆的精美展品。
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 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 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了 的贡献。2018年,中 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世界范围内 大规模的织机展览 神机妙算 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 。基于此,中 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联合世界各地专家学者,详细 介绍展览中十余个 的数十套种类各异的织机及丰 富多样的织物,展示织机及织物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 出的 贡献。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的精选本。丝绸是中国古代Z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在丰富的实物遗存中,丝绸为我们留下了J好的设计素材,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包括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本书精选了每一卷的精华部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美展现丝绸与艺术的结合。本书的意义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染印、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便有“髹漆成器”之说。数千年来,漆器,从日用之器到无用之美,内敛含蓄、温润浑厚、华丽庄严,承载着中华文明中雍容华贵的美学理念,与瓷器、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千红痕——中国古代漆器精粹》选录了99件千红痕古代髹饰艺术馆收藏的古代精美漆器,跨越唐、宋、元、明、清时期,涵盖盘、钵、盆、屏等多种形式。详实的文字描述搭配精美图片,高清大图加之局部细节,排版设计考究,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古代漆器多变的风格和无限的魅力。
琉璃烧制技艺是中国陶瓷艺术 的杰出成就,它集中国低温铅釉陶制作工艺之大成,是传统制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烧制技艺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烧制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清代中后期,官窑官式是其特色,此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几经沉浮。当下,随着传统建筑琉璃的需求逐渐减少,产业萎缩,人员流失,制作技艺荒废,加上琉璃煤窑烧制存在环保问题,北京地区传统琉璃复烧已无可能,烧制技艺已无濒临失传。 本书作者分别为琉璃烧制技艺 和北京市级传承人。本书图文并茂,对濒临失传的琉璃烧制技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记录、整理,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从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从黔东南到黔西北,惊鸿一瞥,感受到蓝色蜡染的族个性:“(亻革)蜡”的大气和执著,绕家的犷和雄放,小花苗的俏丽和纤巧,布依族的平实和深沉,歪梳苗的精细和密致。由于这些蜡染都内在的信息内涵。 蜡染,在古代中国称作“蜡缬”,和“夹缬”、“灰缬”并称四缬。 蜡缬的工艺在秦汉之际已经成熟,新疆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花贲人物蜡染蓝色布残片,显示了娴熟的点蜡技巧,和的染蓝工艺。“丝绸之路”出土南北朝时代的蜡染,不但有棉织物,还有毛织物。唐代的蜡染则以丝织物为材质,大量用作装饰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