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相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云南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我们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国青花文化谱系生成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对象。云南青花瓷绘艺术的风格朴实豪迈,是大写意画风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充分展现。从美术史、图像学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绘艺术,就需要将其从陶瓷艺术的整体形态中剥离出来,视为一类能够作为绘画史研究对象的图像学资料。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其图像内容可以补充云南元明时期绘画史料的匮乏,完善云南艺术史的书写。二是其艺术特征可以彰显云南古代民间绘画生机勃勃的审美趣味和自由灵动的写意精神,表明云南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本书是吴白雨先生潜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它既是一本画风朴素,格调高雅的绘本类图书,又是一本认识和了解云南青花绘画艺术的美学读物。
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漆艺文脉历时八千余年。胎体材质丰富,髹饰技法多种多样,星罗棋布的漆器遗存与文献典籍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饱含 漆息 的文化记忆。近代以来,愈来愈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艺思潮涌入中国,其影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与中国本土文化追求现代转型的语境中,传统髹漆工艺的现代转换历程曲折多磨,可是以沈福文为代表的这一代拓荒者们以极强的信念为中国漆艺文化厘清了方向、开拓着航道。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漆艺家和工艺美术教育家,在髹漆工艺实践与工艺美术教育等领域成就卓著。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是*人文社科项目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丝绸技艺研究:以考古实物为中心 (17YJCZH006)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以考古发现及传世的辽宋时期的丝绸文物为研究资料,精选精选其中108幅织物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织物原图和简要纹样分析。通过对古代丝绸设计素材的提取、分类、重绘,来展现该时期丝绸纹样的题材类型、色彩搭配、艺术风格等,并探讨纹样特征与当时文化背景的关联。希望本书能丰富中国传统织物纹样宝库,并为今天的染织图案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说壶》主要从紫砂历史、紫砂入门、紫砂陶器、经典壶型、鉴赏收藏等几方面,将紫砂壶文化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读者。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实物造型丰富多变,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悠远的题诗赋画,将法、篆刻、绘画集于一身,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粹。 在《说壶》中读者可以通过几位专家型作者的专业讲解,深入了解紫砂壶文化的来龙去脉。通过一盏盏可握于手掌的方寸小壶,读者能够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龙飞凤舞的线条韵律、传统绘画精心布局的悠然哲思、中国篆刻斑驳古拙的历史意蕴,都将带给读者难得的审美享受和超然的艺术想象力。
《纤维艺术:向外而行 向内而行》共分为两大部分。 向外而行 主要是放眼世界,从世界艺术史的高度介绍纤维艺术的来龙去脉,阐释纤维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内而生 部分主要是介绍纤维艺术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特点。《纤维艺术:向外而行 向内而行》一书展示了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大量纤维艺术作品,通过有代表性的作品阐释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对艺术专业人士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精心选择了多位曾经面对面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知名珠宝设计师,按不同主线分辑讲述设计师与所设计的珠宝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化产品珠宝的个性与温度。本书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的一次集中亮相,不仅可以成为国内珠宝设计师的案头参考,也可为非专业读者带来精致丰富的审美体验。
《邢绣》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邢绣的精品著作。作者邵晓琤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深入挖掘并总结了邢绣的技法和精髓,将这门古老艺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本书不仅介绍了邢绣的基本技法,还精选出三十多种特色针法,展现了邢绣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邢绣》详细记录了作者亲绣的十多幅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邢绣技艺的高超,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实际作品的展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邢绣的美学特征和技巧要求,进而激发对传统刺绣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邢绣》还深入探讨了邢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承情况。书中对邢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这项传统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邢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王宁著的《中国坭兴陶窑变特性与分类体系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手工艺坭兴陶为例,运用意象理论并结合现代系统设计原理对传统坭兴陶文化以及坭兴陶窑变进行系统、专业、科学研究,旨在能够解析出如何保护坭兴陶传统手工艺及其产业,为传统手工艺继承和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