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
从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从黔东南到黔西北,惊鸿一瞥,感受到蓝色蜡染的族个性:“(亻革)蜡”的大气和执著,绕家的犷和雄放,小花苗的俏丽和纤巧,布依族的平实和深沉,歪梳苗的精细和密致。由于这些蜡染都内在的信息内涵。 蜡染,在古代中国称作“蜡缬”,和“夹缬”、“灰缬”并称四缬。 蜡缬的工艺在秦汉之际已经成熟,新疆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花贲人物蜡染蓝色布残片,显示了娴熟的点蜡技巧,和的染蓝工艺。“丝绸之路”出土南北朝时代的蜡染,不但有棉织物,还有毛织物。唐代的蜡染则以丝织物为材质,大量用作装饰屏风。
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本次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竹刻展集华东地区三省一市十七个市、县(县级市)六十九位竹刻家的一百六十余件(套)作品,既有老一辈竹刻家的代表作品,又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创意佳作。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推出增进了同业之间的技艺交流,扩大了传统竹刻文化的传播,对增强民众的认识认知,促进当代竹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展览,观众们不仅会对“法贝热的珠宝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还会近距离观赏到俄罗斯金银匠的作品和产自乌拉尔、西伯利亚的宝石,以及俄罗斯其他石雕家和技艺精湛的珐琅彩绘师、玻璃制作师、编织工艺家的杰作。展品的一部分来自俄罗斯的国家宝库——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军械库馆。
《插花百规》一书即为池坊流插花图典。日本花道的精神,是用植栽花木的配置,来传达人们心中的思考跟情感。在花道的创作过程中,就好像是在和大自然对话一样。池坊流推崇“花之心应为我心也”,要求插花人必须心直无邪念,所插之花也不应违背花草树木的自然之势,真正将心中所想构成花形。因此,插花这一艺术需要理解默默无言的花草树木的正直姿态,插花者本人也要成为正直的人。通过插花以及欣赏插花,以表现、净化自己的心灵。本书所收录内容虽不及所有插花形式的半数,但全面介绍了最基本的概况,可以据此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为方便读者把握插花艺术,特录《池坊应用花》插花实践案例三十二种。
《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注(上下)》系统搜集、整理与注释中国古代文献史料中的漆艺知识,立足于“以史为骨,以注为肉”的注释立场,分别辑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之八个时期的古代漆艺文献史料,系统整理与注释其中的漆艺知识,并研究由原文见出的漆艺技法、材料、工艺、美术、文化、审美以及漆器作为艺术社会史的变迁研究,进而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浩瀚文史资料中的漆艺知识序列。
所谓布牌子,是指厂家生产的布匹在成品出厂或者销售之前,要在匹头上贴一张纸质标识,这种标识具有商标和广告的双重作用。“布牌子”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上海纺织印染企业的一种纸质商标品牌的代名词。布牌子大部分用于棉、麻、丝纺织厂出品的布料,也出现在棉纱、毛线、印染颜料等商品上。近代上海布牌子的图案包罗万象,其画风受年画和月份牌画影响显著,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国画的渲染,又有西洋水彩的笔触,还有以漫画、连环画形式加上鼓动性文字,宣传布料的不凡质地,正所谓各出机杼争奇斗胜。内容从历史神话到市井风俗, 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题材,图案古朴清雅、构思含蓄巧妙,幅幅都是珍贵的民俗遗产。本书收录的二百多幅老上海布牌子,是笔者多年来的珍藏,它们记录了一个逝
《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所讨论的书房,以多种文化器物为实际内容,不只是放书的空间,更不单纯是空间的装修或装饰,而是通过经典书房器物来认识传统文化的空间,是由各种寓意高致的器物构成的小型文化生态环境。书中所提到的历史上的官方与私人书房,也是立足于此来观照探讨,以书房器物的论述作为主要内容。 《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将立足于“器”来解读书房,解读书房文化空间之中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器物,通过对书房器物的深入认识,来了解书房,了解传统文化。
《水陆庵彩塑》定位为一部图片高精、内容全面、制作精良的大型图集。本书以200余幅高清图片详细解读水陆庵内的各种盛景,并配以精炼、形象的文字介绍,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古典彩塑艺术而组织的一部具有收藏、研究价值的资料型图集。书中用多角度多细节的高清图像来给读者解读中国名刹水陆庵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传承,旨在使传统彩塑艺术重放光彩。
《中国篮子(英文名Chinesebaskets)》是德裔美国汉学家劳佛尔对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研究编著,全书使用了38幅图文介绍了中国的竹编篮篓工艺,1925年由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出版。英文单词basket指用细条状的植物材质(如稻草、柳条、藤条等)、塑料线或金属丝等编织而成的硬质载物容器,如篮子、篓子、筐子等,在中文里并没有一个词能与之完全对应,本书暂且译之为“篮子”,取其通俗之故,其所指涵义则并非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篮子”。本书所收图片并非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篮子,还包括了其他的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