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宋代以降,门神画主要以木版雕刻印刷流传于世,它代表了民间木刻版画的成就。本书作者王树村先生,在民间美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走访了中国南北各地的年画之乡,收集了大批珍贵的门神画资料。 本书汇辑了各地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各地的门神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审美趣味。在这些多姿多彩的门神画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和风俗、社会与生活
《创意折纸大本营——基础入门》由基础篇、演练篇和鉴赏篇三部分组成。基础篇主要介绍折纸要领、折纸器材、图形符号识别、常用技法和基本形折法等基础知识,是折纸初学者必需掌握的入门内容。演练篇是本书的重点部分,精选了88种传统和现代经典折纸作品,按饰盒类、花草类、动物类、图形类和其他类五个大类直观详实演示,每件作品都标注了等级标准和用材提示。鉴赏篇则为折纸爱好者展示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趣味折纸坊”师生原创作品。 《创意折纸大本营——基础入门》书中1300多幅图片由作者采用实景拍摄,图、符、文三者有机结合。将折纸过程予以形象化和直观性表达,简单明了,易学好懂。《创意折纸大本营——基础入门》适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折纸兴趣社团活动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折纸爱好者自学的初级读物。
精美别致的丝网花,可用于室内装饰、婚礼、迎宾、祝颂等礼仪。每当亲朋好友远道而来,同事取得成功,与心爱的人相会,或去探访故交好友时,你不妨献上一束亲手制作的丝网花,这样不仅可以表达感情,同时也显得庄重、文雅、有品位。 丝网花制作工艺并不难。制作上要求扎缚齐整、拼排有致、造型得势,一次整形成功,不可反复皱折。在设计上,则要考虑到各地有关花卉的风俗习惯、花的用途,并用要用心揣摩自然花卉的色彩和形状,这样才能创作出美观大方的造型。
《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老拾珍。他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本书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
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有着悠久的历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陶艺,由生活而艺术,兼实用与审美,在当今市场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简单重复与消费,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个性的追求,渴望发掘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陶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它不仅为人们物质生活带来便利,而且与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情趣。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中充分说明了人类在物质生活相当简陋的条件下,不便有对使用功能的需求,也有对精神功能的渴望,在物质生活丰富今天,精神功能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陶瓷艺术已经从实用性的器皿制造阶段转向了心灵、熏陶情感的层面,从而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这一点正体现了陶瓷艺术发展的进程——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创造出更加高尚的
《古玩集藏丛书》即集许多有关专家、收藏家和古玩商家多年的文物研究成果和内心体验,以及投资集藏策略和业内经验教训,从不同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向广大读者讲述许许多多带有规律性的投资收藏新理念和古玩界的趣闻轶事。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往事沧桑、古玩知识、集藏方法、投资技巧、市场信息和道德观念等,会使读者在陶冶心智中受到教益,开拓思路,提高审美情趣,从而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集藏市场,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投资收藏策略。
《新编沪剧小戏考》流派纷呈、名曲荟萃。全书介绍了100多出戏,其中既有脍灸人口的经典唱段,又有新时期的流行作品,反映了沪剧诞生、发展的历程,全面展现出沪剧舞台绚丽多彩的风姿。它是传播沪剧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沪剧爱好者学唱戏曲的好帮手,会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
皮影戏以优美的雕刻造型与动听的地方唱腔相结合,并使用当地乡土方言道白,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独具特色,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欢迎。 中国的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中国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华夏艺术,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至今,一直备受外国观众的喜爱。目前,古老的皮影艺术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的民间艺术世界。
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 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亟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 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
《民间兴盛百业/中华复兴之光 悠久文明历史》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教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我国农耕业始祖后稷、我国畜牧业鼻祖伏羲、开创渔业文明的伏羲、各具特色的木瓦石匠、敲敲打打金银铜铁业、历史久远的陶瓷行业、衣被天下的纺织行业、百年树人——文化教育业、培养人才的古代官学、教学多元的古代私学、传道济民的古代书院、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古代行医的职业徽标、古代行医的广告方式等内容。
京都作为邻国日本传统古都,保持着浓厚传统文化特色,被誉为“心灵故乡”。京都传承、融合并发展中国原初的艺术文化,是国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和旅行日本的必到之所。 日本以“劳身”为荣,也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尊重匠人的文化。本书记录了五十种传统手工艺,为此走访了五十多位手艺人,其中有不少工艺濒临失传,受访匠人已是唯一的传承者。作者带我们亲临他们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在都市快节奏之下,手艺人如何用专注和手艺对抗机械时代的冰冷。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也是一次见证。从手艺人质朴的语言中,对工作的认真、对手艺的自豪、和倾注一生的匠人精神触动人心。同时,他们对传承的忧虑和失落,让人揪心,也更体现了这本书作为“记录”的珍贵价值,它让我们得以见证京都手工艺辉煌的过去,也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草编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工具介绍;草编原料;草料的选取与加工;草编使用工具;草编编织方法;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收边法;盘花法;编结法;草编制作范例;麦草编制品;苇草编制品;玉米皮编制品;棕编玩具;草编制品的品种、产区及保存方法;草编制品的品种; 草编制品的产区概况;草编制品的保存方法;草编制品欣赏……
本套教材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的前瞻性。从科目设置到撰文,都着眼于面向21世纪。有些作者是由欧美留学归国的,或数次出访欧美的,他们直接吸纳了西方文化。暂时没有机会出国的作者,在当今信息十分发达,很容易获取新知识的条件下,他们也都努力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使自己的著作具有一副新的面孔。这些都是为了赶上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二是它的系统性。举凡当今美术教育所涉及的科目,这套教材几乎都关照到了。从基础训练的素描、速写、色彩、设计,到提高专业和文化素养的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摄影、书法等,应有尽有。而每一种教材也都力求系统完整,以使读者对该教材首先把握住总体,在这个前提下,再为读者提供本专业的具体知识。 三是它的可读性。本套教材充分考虑了所服务的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间剪纸应称为民俗剪纸。所谓民俗剪纸,乃是创造、传承、享用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象载体,它反映民间世代相袭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民间的知识学问,具有民俗的特性和剪纸的特点。从制作和创作形式上说,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应包括单色民俗剪纸和彩色民俗剪纸两大类,而单色民俗剪纸是彩色民俗剪纸的基础。因此,陈竟编著的《中国民俗剪纸技法》专门介绍单色民俗剪纸的技法。所选的民俗剪纸例图和练习图谱,大部分是我收集的藏品,以传统的为主,读者可以从传统民俗剪纸学习中吸取更多的有益养分,达到继承创新的目的。
《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老拾珍。他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本书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